戏曲保护首创“山东模式”
大弦子、蛤蟆嗡濒危剧种焕新生
2017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两夹弦《三拉房》剧照
     “不让任何一个濒危剧种消亡。”4月18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济南举行研讨会,发布我省戏曲保护传承成果,大弦子、蛤蟆嗡、两夹弦等已经消失多年或濒临消亡的地方戏曲剧种重新走上舞台。
  本报记者 倪自放

形势严峻
70%的剧种已消亡

  在我省,已知有记录的山东地方剧种有近40种之多,目前尚有专业剧团的仅剩14个剧种,70%的剧种已经消亡。这是传统地方戏曲面临的严峻形势。
  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张振涛痛陈传统文化传承的安全性和紧迫性问题,并拿“雅乐”这种表演形式举例子,相比国内,反而日韩更重视对“雅乐”的传承、研究和开发。他说,一些好的非遗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去珍惜,自己不要,别人会要,久而久之,极易成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符号。
  在研讨会上发布了“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重点课题项目“拯救濒危剧种蛤蟆嗡成果集”,这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继2014年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联合实施“拯救濒危剧种——大弦子戏”项目之后,启动的第二个濒危地方戏曲剧种抢救性工程,“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再次被付诸实践。所谓的“三位一体”即:排演一出剧目、拍摄一部文化纪录片、出版一部剧种理论成果集。
  就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文化保护而言,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三位一体”模式是首创,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高启光表示,“三位一体”保护模式,避免了艺术系统的封闭和隔阂,“不让任何一个地方濒危剧种消亡”不光要掷地有声,还要有具体的落地举措和办法。
两夹弦、聊斋俚曲
进入保护视野

  “两夹弦”是流行于菏泽以及豫东、皖北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其伴奏乐器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而得名。
  “在2012年改制前,全国唯一的两夹弦专业剧团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基本上是散架的,2012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并改制后,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每年送戏下乡演出达到300余场。”菏泽市定陶区文体局局长杜玉章表示,两夹弦现在虽然有了经济保障,但名角少、年轻演员少、编导舞美专业人才少,两夹弦的传承,亟需理论和专业指导。
  列入非遗项目,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2016年12月,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列为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两夹弦项目启动,该项目延续之前濒危剧种“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目前两夹弦的理论研究和《两夹弦图典》编撰工作已经启动。
  进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保护视野的还有聊斋俚曲。聊斋俚曲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一种独特文艺样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仅剩12个曲牌、19首乐曲和一家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俚曲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今年初,聊斋俚曲保护计划启动,通过实地调研聊斋俚曲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播情况以及剧团创作演出情况,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