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拥抱人性,让公益变得容易
2017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常江

  近日,两则有关企业公益的报道引起了舆论关注。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巨人集团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5000万元,支持浙大数学科学学院新大楼建设,捐资人史玉柱坦言做公益很难,不比赚钱容易。而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新近披露的2017财年公益数据显示,超过3亿用户、178万卖家通过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平台参与公益行动,看上去也没那么难。由此可见,要在互联网时代推动社会公益找准方向更为关键。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用狄更斯的这句话来形容我们浸润其中的互联网时代,再合适不过。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解构与引诱,与其催生的种种伟大变革一样引人注目。不过,在技术、资本和规制三种力量的有机配合下,全球互联网行业已基本结束野蛮生长阶段,进入集约、节制、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个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各大企业正在社会公益事业上积极开拓。
  以美国著名互联网公司谷歌为例。从2015年年中开始,该公司即通过一个名为“谷歌光纤”的实验项目,尝试为美国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价格低廉的家庭宽带网络服务。之后,谷歌又在2016年年底完成了超过100个遍布全印度的免费热点,供无法享受稳定的家庭宽带网络的民众使用。中国的顶尖互联网企业在公益领域的作为也同样引人注目。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蚂蚁金服”,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公益领域最主要的线上平台,在善款筹集、线上打拐两大领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与谷歌公益项目侧重于为民众提供可负担的稳定网络通信服务以缩小“技术鸿沟”的路径不同,阿里巴巴主要借助自身强大的内容集群和互联网金融系统,以极大提升信息和资金在社会公益领域的流通效率的方式,直接或间接解决日常生活存在的大量实际问题。
  这些公益项目及其产生的良好反响,似乎揭示了在当下亟待回答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技术理性泛滥的当下,将失落已久的人文精神注入互联网文化发展的动脉,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协调进步,从而使互联网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更可成为普遍人性和正确价值观的承载者。
  从诸多知名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来看,“慈善转型”都是在特定时期突破成长瓶颈、实现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不难发现,当一个行业处于狂飙突进的黄金时代时,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会在诸多情形下成为主导企业战略的主要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那些最具远见卓识的决策者才能看清“物极必反”的道理,及时以商业利润支持公益及慈善事业回馈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企业而言,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那就是构建温情、人性、绿色的企业形象,以应对未来经营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例如,福特长期“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形象,在评论家看来,是该公司得以在诸多危机性事件中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
  在整个世界由线下转为线上、由物理转为数字、由线性转为弥散的过程中,如何确保“人性”这一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核心元素,植入科技狂飙带来的新型社会结构与关系体系之中,是一切有责任感的互联网公司都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从中外经验来看,谷歌通过“缩减数字鸿沟”以弥补技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数字民主失衡,以及阿里巴巴借助自身的“超级信息-资金流通平台”为三维世界里存在的现实困境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是当下互联网公益的两种成熟的模式,它们或许昭示着“公益转型”的基本方向。
  无论是互联网公益的受益者还是旁观者,都将日趋接受这样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科技给现代世界带来的种种革新,只有无条件拥抱人性的光辉,才能真正成为全人类的福祉。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