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堂”,我吃了三十年
2017年07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潘万余
  “吃食堂”一语,是父辈们对我们在单位吃饭的一种统称。
  印象中,我从上初中便开始了“吃食堂”的日子。
  那时候住校,一二十个人一间宿舍,上下铺。每周日下午从家里背上大米,到学校换成餐票。一到吃饭的点,便三三两两到食堂打饭“吃食堂”。那时家里穷,兄弟姊妹们又多,每周的生活费有限,庄稼青黄不接时父亲只好向相对宽裕的乡邻借,才能凑够我的生活费。所以,学校食堂的荤菜我是舍不得吃的,拿上从家带来的咸菜,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凑到一起,在一堆瓶瓶罐罐中挑选着、互换着吃,居然也能吃出“十年寒窗苦”的独特味道来。如今梦里经常会浮现,白雪皑皑的清晨,敲开学校旁边水塘的冰面,漱口洗脸,洗碗洗筷准备“吃食堂”的情形。
  参军入伍来到部队,继续着“吃食堂”的日子。这时候已经无需自个精打细算,反正每天吃什么连队有食谱,大家都吃一样的饭菜。
  印象比较深的是入伍到连队的第一顿“欢迎的面条”以及退役时“欢送的饺子”,还有生病时的病号饭、除夕的年夜饭等。那时“吃食堂”吃出的是浓浓的战友情、官兵爱以及对父母亲人的无尽思念。当然也有过“白菜月”、“萝卜周”的痛苦记忆,偷偷敲碗敲盘以示抗议,但往往换来的是队长的一通批评教育,换不掉的仍然是早已吃腻的白菜萝卜。所以,提干当了连队指导员后,我把战士们“吃食堂”的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努力让大家吃饱吃好,吃出战友情,吃出战斗力。
  这一吃,便是十五年。
  转业入警,来到济南交警这支光荣的队伍里,继续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也就延续了“吃食堂”的日子。
  这时候的吃,已经越来越成为单位落实从优待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吃出品位,吃出文化已然是警队的追求。你看,球场外、警车旁,兄弟姐妹们手捧快餐盒,正有说有笑地大快朵颐着呢;任务后、餐桌上,加班的同事来不及卸下执勤装备,正拼命填充着饥肠辘辘的胃……
  细细算下来,“吃食堂”,我已经吃了三十年,而且还会一直吃下去,直到我退休脱警服的那一天。真到了那一天,放下已经熟悉的味道,我会不会落下怅然的泪?
  回味“吃食堂”的美好日子,珍惜“吃食堂”的每一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