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蒸霞蔚孤柱一峰
历史上的华不注山
2017年09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华山风景区。
  ▲《鹊华秋色图》中的华不注山。
     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南面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北面长河如带,平野千里。上苍仿佛觉得北面的平原过于单调,又从东到西参差罗列出了十余座小山。这些小山中有一座山叫做华不注山,在历史上,它以一场战役,一首诗,一幅画,一个“定都”提议闻名于世,而如今,“济南第四大景观”华山湖的开挖,再次让这座小山成为焦点。
>> 一场战役,忠臣救主扬善名
  华不注山,又叫华山,这里的“不”要读作“福”的音。音既然不同,字的意思当然也发生了改变。“不”在这里指的是花骨朵。华不注山的意思是,这座山如同一朵没有开放的花朵浮动在水面上。
  从远处看,华不注山确实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
  在历史上,华不注山第一次见诸史册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晋鞌之战。
  在现在的华不注山上,有个华泉,还有个回车涧,这些景点都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
  战争的起因是一个驼子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个驼子叫做郤克,是晋国的正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晋国的总理。
  公元前592年,郤克奉晋景公的命令,来到齐国参加盟会。当时齐国的国都是临淄,就在郤克去临淄的路上,他碰到了同来参加盟会的鲁国使臣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在这里要说一句,三位使臣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郤克是个驼子,季孙行父跛足,孙良夫眇目。既然遇到了,三人就结伴一起去觐见齐顷公。
  齐顷公早就闻知三国使臣都有些残疾,于是便安排了一场闹剧:他让自己的母亲和后妃躲在帷帐之中看笑话,然后命令瘸子使者引领着跛足的季孙行父,眇目使者引领着独眼龙孙良夫,驼背使者引领着罗锅郤克上朝堂,众人顿时哄堂大笑,连帷中的齐国太后也大笑不止……
  堂堂晋国使臣遭受如此奇耻大辱,郤克气愤不已。回国之后,他针对齐国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酝酿四年后,晋国正式发兵讨伐齐国。
  齐晋两军在鞌山,也就是现在的北马鞍山附近摆下战场,齐顷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两国一交手,齐军便溃败下来,拼命向东逃窜,没多久就跑到了华不注山下。此时,晋军仍然紧追不舍,尤其是郤克,非要活捉齐顷公。齐顷公无奈,只能从回车涧处,围着华不注山逃窜,形势非常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齐国大夫逢丑父站了出来,他穿上了齐顷公的衣服,乘着齐顷公的车舆,成功转移了晋军的注意力,趁此机会,齐顷公跑出了包围圈。不过,当逢丑父的车跑到华泉附近时,被一个树枝挂住了,晋军赶到后,活捉了逢丑父。
  后来,晋国君臣对逢丑父的义举很是感动,不久就把这位大忠臣放回了齐国。
  这就是《左传》上赫赫有名的“三周华不注”,借助这场战争,华不注山开始在历史上扬名。

>> 一首诗,一幅画,文人骚客竞折腰
  唐代诗人李白号称“诗仙”,他酷爱游历,一人一剑走遍了中国的大好山河。在游历期间,李白创作了一个古诗系列,名字叫做《古风》,共有五十首诗,其中第二十首就是描写的华不注山——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这首诗写后,让文人骚客们争相奔赴华不注山,赞美此山的诗文大量涌现,诗人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画龙点睛地描写华不注山之美。
  这些诗有的着重写华不注山的峻拔孤高,如曾巩的“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有的主要描写华不注山的山色之秀,如赵孟頫的“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有的则偏爱夕阳中的华不注,如许邦才的“飓紫芙蓉第一枝,层层吞吐弄奇姿。斜阳倒影明湖处,还似当年二匝时。”等等不一而足。
  华不注山,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符号。
  除了蜚声文学界,在美术界,华不注山也是鼎鼎有名。
  去过大明湖超然楼的朋友,可能会对楼中的《鹊华秋色图》非常感兴趣。这件艺术品的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作者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
  此卷画的是济南华不注山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此画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
  赵氏创作此画的目的,是为了安抚老友周密。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问过才知,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听到老友说起故乡之事,思乡之情让他难以开颜,赵孟頫得知后,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乾隆亲笔以大字“鹊华秋色”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 华不注山下的“定都”建议
  最让济南人郁闷的是,中国历史五千年,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没有一个定都济南的,连省内的曲阜、临淄都比不了。
  其实济南人不用郁闷,民国的时候,还真有一个人提议过要把都城建到济南。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有为,而他选择的建都地点,就是华不注山下。
  1923年,66岁的康有为来到济南,在济南成立了“孔教会”,在号召人们尊孔复古之余,也将济南各大景点走了一遍。
  这一年的6月17日,康有为专程游览了华不注山。他以年近七十之龄,攀上山巅,只见此山从黄河岸边的平原上平地突起、一柱擎天,亲临其境领略了堪称“齐烟九点”之首的华不注山那高挺兀立之势、孤峰特拔之险,禁不住感慨万端。康有为将观山所得,回府记载了下来,并与平生所登过的名山相比较,把对华山的赞美和设想,具体地写进了他的《新济南记》一文。
  康有为有个理论,他认为地形与国计民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新济南记》中,康有为首先赞赏了华不注山的美景,他写道:“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若华不注也。”随后,康有为又指出华不注山是平原上的突起,是泰山支脉北走至此尽结的表现,而这正是古人所说的“风水宝地”,最适宜建都。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把首都移到济南华不注山下的建议,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认为这些设想如果实现,济南将会成为“雄美冠中国都会”。
  按照康老先生的构思,首都的具体位置在华不注的南边,在这里要兴建一个新济南。在新城里,政府要铺道路、建公园、种花木、办学校、盖会堂、搞娱乐设施等等。同时他还借鉴青岛城市建设的蓝图,建议在华不注下新建园林式住宅区,要仿照青岛汇泉湾畔别墅群的样子。新济南的城市色彩也要像青岛那样“红瓦、绿树、青山”,气势和规模必须超过青岛。
  可惜的是,康有为这个设想,并没有实现。不过康有为关于济南发展的设想,却与现在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康有为认为,一个大城市应该背山面水,才能发达兴旺。而济南却是背水面山。如何破解呢?那就是向东发展而不是向西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向华不注山的南侧发展,在华不注山前建设新济南。这样,新济南就形成背靠青山、面向平原之势,符合他建城的风水理念。

>> 华山湖,济南第四大名胜
  定位于济南“第四大名胜”的华山湖也将在2017年9月底前进场施工。按照最新的规划,华山湖约2.51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大明湖的面积,华山位于湖的中间,并与小清河、大明湖、护城河、趵突泉等水系连通,构建水上泉城旅游路线。
  其实,华不注山附近原本是有湖的。
  这个湖形成于两千多年前。那时候还是汉朝,黄河决口,改道千乘(今山东高青)入海,一时间大量洪水涌入了附近的济水,济水泛滥,在华不注山、鹊山附近形成了一片大湖。唐代人叫它鹊山湖,因为湖中遍植莲花,故又名莲子湖。
  按照唐人段成式的记载,当时鹊山湖方圆二十余里,湖中莲花很多,就像在水中浣洗的彩缎一样。而孤峰耸翠的华不注山,就挺立在湖中,像一朵出水芙蓉。人们为这种美景赋予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鹊华烟雨”,并有诗歌赞道:“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到了宋金之际,由于刘豫挖小清河的缘故,鹊山湖的水量渐渐变少。不过在元明时期,这里仍然是一派水乡风光。而且这个时期,鹊山湖、大明湖、小清河都是相通的。元世祖时期的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王恽游华不注山时,便是乘舟由汇波楼出水门(老城北门,在大明湖北侧),入小清河东行里余,然后北上,经黄台,入鹊山湖直抵华不注山下的。
  鹊山湖彻底干涸是在清朝雍正时期,这时候著名学者全祖望游华不注山时,已经不靠船了。
  鹊华烟雨,这令人神往的景色,彻底消失在人间。
  随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华不注山附近沧海桑田,湖泊变成了平地,农田里起了高楼,华不注山变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山丘。
  如今,历史又给了华不注山一个机会。华山湖的开挖,让华不注山消逝已久的美景又重现济南。按照规划,济南现在正在打造水上的联通系统,这个系统建成之后,市民可以坐着游船实现从护城河、大明湖、济西湿地、北湖、华山湖一站式游览。
  华不注山,兴也水也,衰也水也。它因华泉扬名史册,因鹊山湖名满天下,又因小清河落寞衰败,是否能利用华山湖东山再起,我们拭目以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