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在菏泽召开
菏泽走出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菏泽已建成2826个扶贫车间,助57685名群众脱贫
2017年09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家门口就业让村民农活、工作两不误(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本报菏泽9月24日讯(记者 李德领) 23日,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在菏泽召开。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建设各类扶贫车间6126处,吸纳就业43.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6万人。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提出,脱贫攻坚已经由顶层设计转向贯彻实施、由精准识别转向精准帮扶的新阶段。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实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宏伟目标,必须打赢就业扶贫这一关键战役。
  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标以下农村贫困人口242.4万人,其中国标110.6万人,是东部6省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去年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总结推广菏泽市鄄城县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扶贫模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目前,全省建设各类扶贫车间6126处,吸纳就业43.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6万人。
  “建设扶贫车间,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而且增强了内生动力,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三留守’问题,实现贫困户、村支部、政府和企业多方共赢。”山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张瑞东说,要明确投资主体,县(市、区)和乡镇政府、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和结对帮扶单位、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都参与投资建设扶贫车间,丰富建设形式,利用乡镇、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和房屋,创办厂房式扶贫车间;在闲置的农家庭院、民居民宅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扶贫车间”;依托农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设立合作社式扶贫车间,贫困群众入社拿薪金、得股金、分利金。为扶贫就业点安装土暖气、空调、电风扇、唱戏机,贫困群众边听戏边干活,既增加收入,又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统筹人社、教育、扶贫等各类培训资源,深入贫困村或扶贫车间,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短平快’式免费技能培训。围绕特色产业和家庭服务业发展,开展农家乐、藤柳编、服装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特别是留守妇女致富技能。”张瑞东说,去年以来,全省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1200余期,培训贫困人口12.7万人次。扶贫车间模式不仅使贫困户就业方便、增收脱贫,还涌现出一批“小老板”。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各地在扶持扶贫车间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吸纳多少贫困人口就业作为扶贫车间认定的硬性标准,把贫困人口在务工人员的占比作为奖补的依据,实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各省区市要把就业扶贫作为关键节点,结合产业扶贫,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尽快在促进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思路、机制、方法、措施上进行创新,开发就业岗位,把岗位送到家门口,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菏泽已建
2826个扶贫车间
  菏泽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三年多来累计减贫118.7万人。特别是在扶贫车间建设方面,按照“六驱动、六提升、六结合”的指导思想,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建管服并重,推动高效化利用,目前已经建成2826个,在建1486个,年底可建成使用4312个,实现有条件的村全覆盖;直接安置和带动235245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使57685名群众脱贫。
让贫困群众
家门口就业
  据悉,菏泽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延伸作用,引导经济效益好、示范性强的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布局设点。如鄄城县发制品产业园由于在城区招工相对困难,便将部分工序放到扶贫车间,吸纳就业4万余人。
  目前,菏泽有160万在外务工人员,通过出台政策、召开返乡创业大会等,鼓励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承租扶贫车间,目前7.5万名返乡创业人员,领办创办企业3.8万家,其中承租扶贫车间56个,带动7956名贫困群众脱贫。
  借助菏泽电商迅猛发展的优势,鼓励互联网企业把生产加工流程放在扶贫车间,借助互联网寻找加工型企业进行合作。如山东博纳百川信息科技公司参与扶贫车间建设,把外地企业代加工的工序搬到扶贫车间,本地土特产品销售与农村淘宝相结合,为扶贫车间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全市现有462个扶贫车间与电商合作,带动贫困群众6725名。
  同时,支持有创业能力、创业愿望的能人,以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乡邻文化社会网络,参与本村扶贫车间建设运营,为本村贫困群众合理设置岗位。目前已有540名致富能人参与了690个扶贫车间建设。依托手工产品传统产业集群优势,将传统居家分散式加工集中到扶贫车间。全市现有700个从事马扎、鲁锦、布鞋、绒毛玩具、演出服饰、条柳编等传统手工业加工扶贫车间,带动13836名贫困群众就业。
扶贫车间
升级培训基地
  对扶贫车间建设选址、用工情况、规章制度、日常管理等进行全面规范,最大程度保障贫困群众有效利用闲散时间务工增收;不断改善扶贫车间工作环境,为就业群众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及时解决经营者遇到的困难,推进各方力量支持扶贫车间建设。
  据悉,扶贫车间管理平台与110、119、120等服务平台联动,扶贫车间全部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对车间的经营项目、管理维护、医疗保障、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等重点监督;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向来单加工、来样加工、看样定货等方面拓展,支持扶贫车间注册小微企业、打造特色品牌,目前菏泽已有404个扶贫车间注册了公司。
  同时,不断完善扶贫车间功能,将部分扶贫车间升级成培训基地,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和政策宣传培训,搭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平台;指导督促企业稳定聘用贫困人口,明确规定扶贫车间贫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于30%,与贫困户签订脱贫合同。
走出共同致富的
新路子
  据悉,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群众,每天收入20至100元,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残疾人进入扶贫车间,增加了收入、感受到了尊严,增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如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常庄村贫困户高秀英因为带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不能外出打工,就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就业,每月挣1000元左右。
  同时,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贫困乡村布局,引进外来企业落地扶贫车间,带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扶贫车间经营从最初的3大产业、42个门类发展到8大产业、81个门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步伐,培养一批农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扶贫车间把产品加工业务扩展到农村和农户家庭,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用工成本偏高等问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今年上半年的发制品、服装加工上缴税金同比分别增长46.6%、13%;扶贫车间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基本消除了村级集体积累空壳村,70%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同时,把扶贫车间建在群众家门口,打造村民交流的重要场所和政策宣传平台,拓宽社情民意了解渠道,有效解决“三留守”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