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溜溜的他
2017年09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轻井泽
  98687人报名,只有3万人最终有机会站在北京马拉松的起跑线上,这就是今年再次刷新中签新低的北京马拉松。而我的朋友Z,正是这幸运的三万分之一。
  自2015年中国马拉松元年标识开始,跑步突然成了一项非常高级的运动,Z也是在那个时候,选择给自己加贴上“跑者”的标签。2年时间里,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跑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上亿元、上百万人参与的大众运动,但似乎现在还在坚持跑步的,真的就是爱上这项枯燥而自虐的运动了。
  翻看Z的朋友圈,发现2年前,还在用着咕咚、小米、Nike等各种手环的朋友们,波澜壮阔地在微信上彼此晒着跑步轨迹,监督着打卡,交流。发布的文字里,也都是配速、最大有氧、乳酸门槛这些不明觉厉的跑步术语。
  但只两个雾霾、雨雪、湿冷的秋冬,就能让之前喧嚣热闹的跑步大军,掉队得七七八八。其实说起来也很好理解,当你每次跑到肌肉血糖耗尽,乳酸堆积的酸疼无力感袭来,你肯定心里在想,仅仅为了跑够10公里去发个朋友圈,就把自己折腾得五脏移位、生不如死,为啥要这样虐待自己呢?
  所以,2年的时间,足够淘洗掉那些盲目跟风的假跑者,留下真正喜爱这项运动的人,比如Z。
  对于为什么会坚持跑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有人就是单纯地为了减肥,保持身材;有人则渴望借此走出身心的舒适和倦怠,来一场与自己的对抗。但我想,无论是什么理由,都比“再跑2圈就可以发朋友圈”的社交虚荣,更有力量。
  听Z说,在一场大汗淋漓的马拉松后,大部分人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愉悦,这是内啡肽和大麻素大量分泌带来的神经奖赏,而且,每次痛苦地奔跑四五个小时后,那种征服大地和身体的成就感,会让人有上瘾的感觉,过几天就想要再跑上一次。
  而在我为数寥寥的跑步体验里,最大的感受是枯燥:遥遥无期的终点,机械重复的迈腿,不断流失的水分和体能,都让我感到不安。然而也正是如此,跑步时,我会更关注自己的节奏和身体感受,渐渐排除外界的干扰,聚焦自己的心跳和节奏,甚至连码表和手环都不需要查看,就知道何时需要调整步幅和频率。
  在和Z就跑步的交流里,他也是这样引导我:“别给自己太大的目标,即便哪一天不想跑步,骑骑车、散散步也是好的;同样,也不用在意那些心率、速度、姿势,用最舒服的方式运动,让你觉得把压力都释放出来为止。”我想,就是这样的念头,让Z坚持了2年多,直到达到了能够挑战马拉松的程度,也只有坚持跑步2年多,才让Z有了对跑步这项运动如此深刻的理解。
  目前为止,为跑步赋予意义,输液鸡汤最有效的,还是村上春树,在他的跑步的12个哲学思考里,有一条是“跑步这东西和意志没多大关联。能坚持跑步,恐怕还是因为这项运动合乎你的要求: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械和场所。”
  没错,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当度过了对跑步的虚荣和狂热,还在继续奔跑的,差不多都是真爱了。作为爱好的跑步如是,作为职业的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