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书记”张守英的扶贫记
脱贫不是重点,小康才是目标
2017年1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守英经常去贫困老人家里帮忙收拾家务。 本报记者 隋忠伟 摄
     文/片 本报记者 隋忠伟 通讯员 钱玉军 朱庆鹏         

  张守英,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探索实施“互助养老扶贫模式”,脱贫与解困同步解决。

  幸福大院的运转,日常的扶贫,需要不断地资金投入,要有源头活水,不能光靠包联单位的输血,还要实现自己造血。通过对外招商,张守英将村里闲置的十多间房子建了一个“扶贫车间”,主要加工手工煎饼、石磨面粉、馒头等,既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劳动力问题,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积累,村里有13个人在家门口打工,每人每月工资1500多块钱。同时,红泥崖村还依托五莲县土地储备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一处光伏扶贫项目,每年约三万元的收益也将用于村里的扶贫事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毗邻大青山的红泥崖村,有很多种土特产,张守英把这些都看做宝贝。然而由于信息不畅,缺乏宣传和推介,包括小米、茶叶在内的土特产不好销售。张守英察觉到互联网的力量,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红泥崖村建设了电商村级服务站。
  扶贫工作从去年7月分开展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红泥崖村38户贫困户、54口人于今年上半年全部实现了脱贫。但脱贫之后,更大的难题是如何稳固脱贫效果。张守英说,帮互助养老站、扶贫车间、服务站,脱贫工作结束之后也可以继续办下去,扶贫车间、服务站产生的效益全部用于扶贫工作,这样就不至于脱贫之后再返贫。
  “红泥崖村地理位置优越,市区到这里车程半个多小时,青岛和潍坊过来车程一个半小时。”张守英说,依托大青山、交通便利和地理等优势,下一步准备在村里建设占地3000亩的红泥百花庄园,涉及农家乐、采摘游、住宿、儿童游乐场等,让村民在其中经营。“虽然全村已脱贫,但还存在不富裕的村民,只有不断去做实事才能让村里每个村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只有村民富了,村集体才会富。”
  “大娘,我吃过了,就是过来看看你,跟你唠唠。”张守英已经记不清在村入户的次数了,村里人都喜欢叫她“闺女”。张守英,一个年近50岁的农村妇女,作为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她真心付出、诚心做事,经过一年的努力,带领全村38户贫困户、54口人全部实现了脱贫。
  5日,记者在红泥崖村幸福大院见到张守英时,她正为老人分发午餐——肉包子。眼前的幸福大院,设施齐全,干净整洁,可称得上老年人的乐园,贫困老人不仅可以来玩耍,每天中午定时都来免费领取两顿餐饭。“村里的老人在大院里,跟其他老人也有一些交流,也会排解他们心灵上的孤独,得到了一种非常好的慰藉。”
  红泥崖村有多位孤寡老人,为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张守英研究出互助养老的办法,聘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定期为18位老人洗衣做饭。“村里给通上了自来水,免费安上了有线电视,张书记还给我们安排上了护理员,有热乎饭吃,给打扫卫生洗衣服,还能给我们收拾收拾家里。头痛脑热的还能帮着去药房拿个药!”村里83岁陈常春老人这样感慨道。就这样,张守英探索出来的扶贫解困模式,真正从实处解决了贫困妇女和贫困老人两大群体的困境。目前,日照市556个行政村已推广扶贫解困新模式,聘请护理员916名,照料建档立卡贫困失能老人3234名,占全市失能老人的60%以上。
创建红泥百花庄园助村民致富
扶贫解困新模式在全市推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