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思考
2017年1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省蓬莱第一中学副校长 柳军

  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所以,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一项时不我待的现实任务。学校德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应该是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显现出实质性弱化的趋势,影响其时效性的原因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也有学生自身的。作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科课程与德育的融合
  学科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安排,但不是教育内容本身,是学校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是教育影响的总和。这一影响基本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安排的。学校的学科课程不仅要传授某学科的知识,更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人生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在高中教学中,我们应该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注意教学内容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例如:语文学科可以在阅读鉴赏、作文教学中的背景、人物形象、情景等环节进行德育渗透;政治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课堂活动的情感教育;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处处有真理,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等等,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
二、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
  婴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一些家长缺少对学生的鼓励,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优点,也缺少沟通。家长关心的最多的往往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家庭德育还存在着德育方向迷失和教育理论匮乏,方法单一等局限性。
  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都在社会中进行,学生总是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影响。伴随现代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远。
  现在,各学校学科课程的设置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家庭脱节,与社会脱节。为了实现实质性的德育教育,解决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教育脱节的问题,各学校必须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可以从家校合作、校社合作、家社合作等方面进行。只有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实效化和科学化的健康轨道。
三、知行合一,达到德育一体化的目的
  王阳明说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陶行知则提出“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实行教学做合一。知易行难,行重于言。德育要树立“行为优先”的重要观念,道德评价不仅要以行为为准,而且要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要把道德实践活动作为德育的主导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涓滴之水,汇流成河。优秀品德的养成需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扎实地推进。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