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活”起来
历下非遗创造保护新模式
2018年0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位于百花洲的历下非遗展馆吸引了许多市民参观。
     作为有着4600年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济南的中心城区,历下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十分丰富。在历下区文化局、文化馆细致入微的调查和深入挖掘下,一大批优秀的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得以被保护下来,并得到活态传承。

  文/片 本报记者 于悦

为非遗项目
设立专项保护经费

  历下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从2006年开始,历下区文化局便多次组织专业人才组成普查队伍深入民间开展大规模普查工作,积极发掘、抢救濒危项目,不遗余力地进行整理、申报工作,同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制定了有效保护措施。
  《玉谦旗袍制作工艺》《兔子王的制作工艺》等一批古老而丰富的传统工艺被成功纳入到历下区非遗保护范畴,一批非遗项目传承人被纳入省、市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范畴。截至目前,先后申报市级非遗名录35项,省级非遗名录4项。此外,历下区还有2人入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入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经过连续不断的普查,我们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历下区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及生存现状。并为他们设立了专项保护经费,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历下区文化局工作人员称,这标志着历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精彩非遗展演
从不间断

  从明府城百花洲片区开放以来,就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非遗展示和展演活动,建有历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非遗传承人现场普及非遗项目知识,讲解制作工艺技巧,为观众提供全面了解、体验非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机会。常常有不少学生和游客走进这里,领略历下非遗人的高超技艺。在展馆旁的老四合院里,还集中展示着历下区的石担石锁、八卦太极拳等非遗项目。
  作为历下区非遗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源自去年4月起组织和参与了不少历下非遗保护活动,“从去年5月开始连续三个月在历下区非遗馆进行手艺人展示、交流、传承活动,从7月到9月邀请了济南皮影传承人李卫、李凯,进行了25场济南皮影戏演出,其中还为历下区图书馆读者送去了一场。10月份举办了‘迎十九大、庆国庆’非遗葫芦展,还有金秋烙画展,12月至今一直在进行董凤歧先生面塑师生展。”
  这些非遗展演不只局限于历下区项目,“历下非遗是包容开放性的,我们不仅组织区里的非遗传承人开展活动,还将全济南市的优秀非遗项目汇聚一堂,一起展示给济南市民。”胡源说。历下百花洲已成为非遗展示的聚集地,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百花洲广场,济南市范围内的鲁绣、面塑、兔子王、微雕、剪纸等传统美术类项目及龙山黑陶、木鱼石雕刻等传统技艺类项目40余个传承人就在现场开展了展示、宣传、体验、销售等活动。
非遗进校园
传承传统文化

  历下区文化局已连续两年开展了“历下文化大讲堂-非遗公益传习班”,组织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面向全市群众开展免费培训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7期,共开设了济南京剧、济南吕剧、济南面塑、济南剪纸、济南鲁绣等课程,近千人参加了培训。
  为了让非遗项目得到切实保护与有效传承,让非遗真正扎根民间,自2008年起,历下区文化局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以历下区非遗项目图片展、项目技艺展演、技艺知识传授等多种形式,先后走进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对外交流学院等院校、中小学校,明府城、甸柳一居、曲水亭等社区。7年间举办了30余场次,涉及非遗项目40余项、项目传承人100余位,受到全体师生与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 
  “未来我们会继续创新非遗保护模式,从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掘非遗的优秀文化价值,做到合理、有度、可持续利用;把非遗的发掘利用与发挥其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相结合;同时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有代表性元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努力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历下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