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本书
2018年0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读几本好书,给自己充充电,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过年方式。“书坊周刊”特从近期出版的新书中整理了一份优质书单,供读者选读。
  《咏而归》
李敬泽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收录历年来所写的有关古人古典的短文,用活泼的语言叙述历史和文化,透过《论语》《诗经》《春秋》等经典,从过去的故事中认识中国文化伟大传统的丰富性。

  读经典,不就是要从经典中汲取这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吗?通过所汲取的,照见我们自己的不足、残缺、匮乏。一对比,才发现我们活得那么慌张,充满妥协,既世俗又功利,这些不足被照见了,经典就是我的经典了,和我有关系了。经典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少数人可以阐释,讲得很高大,但把这些经典拉回到日常空间中来,也是阅读经典的一种方式。
       ——谢有顺
  《青苔不会消失》
袁凌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叙述了十二个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写出了一百位中国社会底层的人物故事。其中有面对磨难与困境的挣扎,还有新旧一代关于故土的矛盾与争夺。

  “作卑微的见证”是袁凌写作这些文章的信条,它并不像看起来的那样谨严而豪迈。即使是为了与心中与生俱来的匮乏感作战,当一个特稿记者,也不是他的必由之路。那些故事,在写下的时候就注定是不能产生什么有意义的结果的,甚至连“不平则鸣”的意味都只是涂在优美文字之上的淡淡一层,就像那些人展示脏污的身躯,只为迫使我去注视。青苔生长见弃的荒庭,而种子落在不同的地方:落在泥土里的种子去注视落在石缝里的种子,落在泥土里的种子想象自己落在石缝里的样子。
       ——云也退
  《孤灯下的记忆》
赵絪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赵絪在书中分“思亲”“忆旧”“谈艺”三部分追忆了与父亲赵俪生相处的难忘日子、成长经历与家庭遭际,也讲述了父亲与王瑶、童书业等同时代学人的交往轶事。

  赵絪女士这本小书的意义远超出她自己定义的所谓“迟到的作业”,它当然不是那种堂而皇之可资炫耀后人傲视同侪的回忆录,可《孤灯下的记忆》用朴素的笔触、绵密的情感、诙谐而自嘲的细节和故事,为因刻意的健忘而顽强地遮蔽,又因成功的遮蔽而完美地健忘的这个时代补列出一个“父亲”——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面前艰辛抗争顽强生存”的思想者父亲:他“昂扬且细致生动,性格鲜明而追求不辍,命运多舛却绝不低头,思维活跃但不入君彀。”
       ——黄集伟
  《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 著
商务印书馆

  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

  江弱水早年从卞之琳诗艺入手,兼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和比较文学,其写作素以杂糅古今中西诗学著称,他在文章上亦有发明。他能够把学问的驳杂,磋磨为文章的精纯。当然,精纯既是学问境界,也是修辞功夫。南方文人,普通话大多学不地道,基本上得凭书面语感写作,文章因而多书卷气。比如,在这本《诗的八堂课》里,当写到张枣在德国馋中国菜的情态,作者还得动用《水浒传》中的现成话:“在嘴里淡出鸟的德国……”看似轻易的一笔,却藏着修辞暗劲。可以想象,要让王朔或刘恒来写同样意思,该是啥样儿腔调。
       ——颜炼军
  《余音》
葛兆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录了作者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作者提倡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切割”。一方面,不能不说作者指出的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象确实存在,而且相当严重,所以“学术史与思想史是可以分家也是应当适当地分家的”,在“学术正确”的层面,这个观点无疑会引起不少学人的共鸣。另一方面,我有一些隐忧和疑虑,我们真的能对学术和思想做一分为二的切割吗?就拿沈曾植为例,他的的确确被学术史和思想史遗忘了。如果我们今天书写晚清民国的学术史,只是简单地把沈曾植这个人加进去,这样的学术史就“公正”了吗?恐怕很难说,至少我是深表怀疑的。
       ——饶家荣
  《杂草记》
[日]柳宗民 著
[日]三品隆司 绘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一部严谨翔实的自然笔记,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熔于一炉,展现一草一木的坚韧与智慧,探索微小生命的独特与不凡。

  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在这些常受人冷眼的小花小草中,都有所体现。可为何我们无法看到它们的独特与不凡?那是因为我们的心里还带有偏见。可是,这些小花小草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偏见、冷漠就不生长、不开放。且看春夏时节,那河畔田间,总有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开成一片。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以至于疗愈了我们那阴郁沉闷的心灵,给我们带来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
       ——艾兴君
  《劳燕》
张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讲述了一个“诡异”的故事——通过三个亡灵不同的视角回忆,还原了抗战期间一段发生在浙南乡村的隐秘往事。

  举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大约都会有一种浑厚深沉的命运感的体现与表达。其中,不仅仅有作家自己对于人类命运问题的索解与思考,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通过作家自身的思考还能够激发起广大读者对于命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强烈兴趣来。倘若舍却了时间的足够长度,那么,所谓命运感的表达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很多时候,正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漫长时间长河中,个人的命运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发生着堪称惊心动魄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不妨说,所谓的命运,其实也正是时间。离开了“逝者如斯夫”的时间,命运感的生发与传达绝无可能。
       ——王春林
  《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

  袁哲生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张大春
  《鱼王》
[俄]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著
夏仲翼 等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由十三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叙事短篇小说组成,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诱惑的西伯利亚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关于生活的沉思。

  阿斯塔菲耶夫说过:“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就是为善,而文学家真正的和最高的使命就是理解这个善;肯定它,使人不要自相残杀,不要杀害人间一切生命。”这类对道德、对人性的关注,尽管使他的作品洋溢着一种纯真的抒情气息,然而也显露了评价事物的抽象准则。作者似乎是另具一双眼睛,看到的多半是行为在人性含义上的善与恶,而不尽是社会价值上的是与非。这样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打开的是事物的抽象道德内涵,只从人的本身来看道德,只从人性来论善恶。
      ——夏仲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