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中国流行音乐初露锋芒
2018年07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80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复苏之年,也是思想活跃、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之年,在音乐、影视、文学方面,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了许多创新:虽然备受争议,李谷一以轻声演唱的《乡恋》还是开中国流行音乐先河;张瑜、郭凯敏主演的电影《庐山恋》,以惊天一吻红遍大江南北;这一年,根据蒋子龙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记》影响广泛,“乔厂长”一度成为改革者的代名词;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发展了伤痕文学,其小说以及后来改编拍摄的电影《牧马人》,都是当时的焦点文化事件。

  本报记者 倪自放     

□《乡恋》
因“新”而遭到非议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这首由李谷一1979年底录制并引发广泛关注的《乡恋》,当时经历了争议、认可、流行的历程,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开先河之作。
  1979年底,央视制作了一部旅游风光片电视剧《三峡传说》,导演马靖华写了一首词,让作曲家张丕基谱曲,词曲完成后,张丕基找来了当红的李谷一演唱,这首《三峡传说》的插曲,就是开中国流行音乐先河并在1980年引发大争议的《乡恋》。当时刚改革开放不久,身为一个歌唱家,李谷一认为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响应改革开放创新的号召,也为了使这首歌更加感人肺腑,根据旋律和歌词的走向,我就尝试了用半声演唱,因为全声太过生硬。”
  《乡恋》柔美婉转,使当时的中国歌坛为之耳目一新,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荡着人们束缚已久的心扉,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和感情共鸣。歌曲因为“清新”广受群众喜爱,也因“新”而遭到非议。有人说,“这首歌格调不高,在气质、情趣、人物的品德和性格等方面都不够健康。”有人说,“这首歌是灰暗的、颓废的、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非议最多的是李谷一所采用的唱法。对于争议,李谷一说:“歌曲既然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情人性人文唱出来。”
  《乡恋》的流行有着前所未有的意义,无论是对歌曲本身还是对李谷一来说都是。李谷一在演唱中加入了更多的“轻声”和“气声”,人们第一次听到一种类似于耳边娓娓倾诉式的歌唱,这与当时主流的“高、强、响、硬”的演唱方式是大相径庭的,让人耳目一新。而这种唱法,也成了后来流行唱法的先驱——《乡恋》开始风靡后,很多年轻人特别喜欢在唱歌时模仿李谷一的样子,这也成了最初通俗唱法的一个最浅显的标志,所以后来常有人说李谷一是内地流行唱法的鼻祖。
  《乡恋》争议持续数年,直到1983年的春晚,因为相当多观众点播《乡恋》,李谷一的《乡恋》终于在春节晚会的舞台上得到了证明。李谷一说:“《乡恋》恰恰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乡恋》的争议,其实就是保守思想与开放思想的战争。”
□《庐山恋》
放映38年的“长寿”电影

  1980年,电影《庐山恋》首映,当观众们在银幕上看到一对俊男靓女在庐山牵手嬉戏,看见张瑜落在郭凯敏脸上那轻轻一吻,便炸开了锅。从那天开始,这银幕轻轻一吻也炸开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心,激起千重巨浪。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美建交后,侨居美国的前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张瑜饰)回到祖国观光,在庐山游玩的途中,她巧遇有志青年耿桦(郭凯敏饰)。两个对祖国怀有无限热爱且充满远大志向的青年走到一起,经过短短几天的相处,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
  号称中国第一部吻戏的《庐山恋》,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而且还创造了多个纪录。比如《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并且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
  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32套(一说43套),也成为当时年轻人热议的话题。在当时的上海,许多年轻人拿着衣料和《大众电影》杂志跑到裁缝店,让师傅照着《庐山恋》剧照里的服装款式裁剪衣服。张瑜使用的快速成像相机,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时髦用品。
  影片也引来很多非议,一些人给电影公司和电影杂志写信,甚至在报纸上公开批评,指责“《庐山恋》的艺术价值赛如别出心裁的服装展览”。但这样的声音终究没有成为主流,电影公映后,社会上很快形成了“《庐山恋》旋风”,海内外数以亿计的观众观看了这部新中国的首部吻戏。
  《庐山恋》的火爆捧红了张瑜和郭凯敏,两人成了当时最红的青春偶像,电影不仅在国外频频获奖,在国内还获得了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张瑜荣获“金鸡”“百花”奖双料影后,她在“百花奖”评选中获得的1260万张选票,至今无人能够打破纪录。
  庐山一座专门放映《庐山恋》的影院,目前已经坚持了38年,《庐山恋》获得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吉尼斯世界纪录。
□“乔厂长”
成为改革者的代名词

  1980年,根据作家蒋子龙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记》的播出,紧扣改革开放的大潮,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在当时是个“大事件”。
  由李默然领衔主演的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记》叙述了某重型机器厂经历了十年动乱后,生产停顿,人心混乱,成了一个烂摊子。乔光朴于危难之际,大刀阔斧地整顿队伍,建立新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被动局面。
  《乔厂长上任记》原著小说,是最早一篇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斗争”的文学作品,被称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作品。它眼光从车间、工厂放大到社会,揭示改革的困难、斗争和已经出现的变革与转机;着力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他的坚毅刚强和困惑苦恼,他感情世界的波涛起伏和对待爱情的果敢态度,这正好应和了变革时代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一时间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盛情赞扬。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经济的发展让电视机迅速普及,电视剧事业自然而然地被带动发展了起来。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电视剧作品,《乔厂长上任记》得到的关注自然多一些。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成为改革题材剧作的开山作品,原著小说与同名剧作相互促进,更让“乔厂长”声名远扬。在很多观众心目中,“乔厂长”是现实存在的,在许多地方一些锐意改革的企业家也被称为“乔厂长”,“乔厂长”成为改革者的代名词。
□《灵与肉》
磨难中精神得以升华

  1980年,伤痕小说依然是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最有影响力的伤痕小说,是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因为带有明显的哲理反思意味,在当时伤痕小说广受关注的文学领域受到关注。
  小说《灵与肉》描写了受到二十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的磨难中精神得以升华的故事。一面是富豪的生身父亲的诱劝,一面是患难与共的妻子与乡亲的善良,许灵均终于坐着马车回到了大西北荒原上那间自己用灵与肉筑成的小土屋里去了。从内容上说,《灵与肉》作为伤痕文学当然是伤感的,但它并不只是伤感地回忆创伤,而是更加细致地展示了特殊历史环境中个体复杂的心灵,其对人性的挖掘与展示,成为最能打动读者的元素。
  从文学意义上说,作为张贤亮早期代表作之一,《灵与肉》不仅发展了伤痕文学,还以反思的深刻性,启发了新时期人格意识的追寻,开启了之后的改革文学及先锋文学。
  小说《灵与肉》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谢晋执导、根据《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此后上映,影片不仅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等大奖,也引发观影热潮,影片主演丛珊、朱时茂因该片走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