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背景核查”更要紧的是动态监管
2018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9月10日,交通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约车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私人小客车合乘(即俗称的“顺风车”)信息服务平台参照出租汽车驾驶员背景核查和监管有关要求,对从事或申请从事私人小客车合乘服务的驾驶员进行背景核查。在今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的合规化。
  这份通知的最大亮点是将顺风车驾驶员也纳入了背景核查的范围。在此之前,只有出租车和网约车的驾驶员需要背景核查。在滴滴顺风车接连发生恶性刑事案件后,相关部门希望通过严打“准入牌”,保障公众出行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部门治理顺风车乱象的决心毋庸置疑,但需要指出的是,仅靠背景核查提高驾驶员准入门槛,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顺风车的安全隐患。
  实施背景核查固然可以过滤掉某些有犯罪倾向的驾驶员,但是,又有谁能保证通过审核的驾驶员在此后不会出现问题。杀害乐清女孩的顺风车驾驶员钟某,就是用其真实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信息(含车牌号)在顺风车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滴滴平台对其进行背景审查并没有发现犯罪记录。对于这种审核通过之后的犯罪,背景核查是很难进行预防的。
  顺风车平台在背景核查方面很难做到万无一失。按照有关要求,此次背景审核主要检查驾驶员是否有犯罪记录、吸毒史、危险驾驶等行为。而这些记录多存档在公安部门,企业一般并没有权力进行调阅。所以,有些企业不得不求助于“外援”。如神州租车进行驾驶员背景核查时,除要求驾驶员必须提供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开具的无犯罪证明之外,还“借助”第三方征信机构进行核查,这些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却难以得到保证。由此,顺风车平台对驾驶员的背景核查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近期发生的顺风车恶性刑事案件,暴露出的行业监管不力,特别是某些关键环节的监管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相关部门忽视对平台的事中事后监管造成的。要想使公众的出行更加安全,对驾驶员进行背景核查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事中事后监管不再“缺位”。相关部门应加强行业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对整个运营行为进行动态监管,一旦发现违法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要主动与企业实现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让相关平台具有足够的安全审查功能。
  顺风车意味着陌生人之间的有偿互助,它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但监管失灵也会让这种可能成为不可能。信任是最难以建立的,却又是最容易打碎的。维护这分信任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