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地震的一九七六
2018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曲征

  1976年是我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的震级达到7.8级,有感范围波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安徽、宁夏、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区,笔者所在的长清区万德镇(当时的行政名称为“长清县万德公社”),也有地震感觉。那时我十岁左右,已经记事。因为年纪小,所以夜里睡得沉,一般动静感觉不到,而一些年纪大的人,夜里曾感觉到床铺晃动,有的吓得从房子里跑了出来。
  于是,全公社立即投入到防震、抗震的工作中去。具体工作由每个大队的领导干部部署完成,笔者所在的官庄村(当时叫“官庄大队”)同样迎来防震抗震、预防天灾的艰巨任务。
  大队在村子东坡清理出一片场地,并支上几个帐篷,让全村村民(当时称“社员”)晚上都到那里过夜。说是“帐篷”,其实是用木棍以及塑料布、塑料纸搭建起来的简陋的过夜设施。木棍、塑料布都属于质量小的物品,即便真发生地震,导致它们歪砸下来,也不会伤人,所以这样的“帐篷”同样起到确保人员安全的作用。
  不过,社员人数较多,一个广场盛不了这么多人,为了争夺地盘,有时不免就发生纠纷。于是有人提议,可以让院落较大的社员腾出院子,让附近几家院落较小的邻居都来院里住宿。为了能够及时到达“安全区”,邻居之间都在墙体上掏挖一个洞口,可以随时串通任意一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到达院落较大的邻居家中。
  我大爷当时是大队的民兵连长,他负责每晚8点准时沿街敲锣呼喊,提醒人们抓紧离开屋子,抓紧到达“安全区”。听见我大爷的敲锣声以及“社员们,赶快出来防震!”的呼喊声,人们便匆匆将收音机之类的贵重物品放到桌子底下,然后钻过墙洞,抵达院落较大的邻居家里。简陋的帐篷早已支好,人们纷纷钻进帐篷,开始休息。当时是夏末秋初,天还不算冷,所以御寒不是问题。
  自然,院子里人口多,人气旺,小孩子就愈加兴奋、调皮,而大人的心思主要放在防震上,所以对于小孩子的调皮也就疏于管理。孩子们打闹累了,就钻进帐篷,央求大人讲故事。当时我的一个教小学的叔叔,很喜欢孩子,常常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他讲得唾沫星子乱飞。
  当然也有个别胆大的,不愿离开自己的房子,非要在屋里睡觉。他们当然也有防震手段:将一个空瓶子倒过来放到桌子上,倘若夜里发生地震,瓶子就会倒在桌上发出声响,熟睡的人被惊醒,就可以立即跑出屋子。有一家夜里在屋里酣睡,忽听瓶子砸桌子的声音,急匆匆跑出房子,发觉无事,便返回房子查看,发现是家里的猫咪碰翻了桌上的瓶子,结果是虚惊一场。
  在简陋的帐篷里防震,最害怕老天下雨。记得一次,晚上进入梦乡时还是晴空万里,繁星点点,但是半夜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大家赶忙起身收拾帐篷,进屋躲雨。但是有人说,越下大雨越容易发生地震,于是许多人就在院子里穿着雨衣或者打着把伞避雨,说啥也不进屋子,可是又有人说,雷雨天露天打伞也挺危险,容易遭受雷击,当时的情形真是让人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有的人就干脆冲进屋子。
  不过,人们用土办法同心协力防震抗震,也滋生出许多有趣的故事。一方面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为青年男女谈恋爱搞对象创造了条件,也确实成就了几对美好的姻缘。另一方面,大人们心思都在防震抗震上,夫妻之间吵嘴打架的现象也明显减少。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结伴共处,嬉笑打闹,无忧无虑,随性而为。这也算艰难岁月给我们的孩童时代留下的小小安慰与念想吧。
  (作者为济南市长清第五初级中学教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