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胸科医院邱丽华:
抗结核这条路,她走了31年
2018年10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人都谈“核”色变,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结核更是引发人们极大恐慌的疾病。然而就在那样一个年代,她却选择与结核为“伴”,她积极引进推广结核病诊治新技术、新方法,参与承担抗结核新药的临床试验。在抗结核的道路上,她一走就是31年。

  本报记者 焦守广 

“结核没有想象的
那样可怕”

  1987年,大学毕业的邱丽华进入山东省花园庄医院(现山东省胸科医院)结核内科。面对“恐怖”的结核,邱丽华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当时别人劝她换个“好一点”的专业,但面对患者恳切的目光,邱丽华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31年。
  “坏的是容易传染,好的是它可防可治”,邱丽华告诉记者,结核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人群中10个人里至少有3个是结核菌携带者。因此感染了不一定发病,发病了只要及时治疗,规范治疗,会顺利康复的。
  谈到治疗,邱丽华表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治疗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结核病治疗须联合用药,疗程至少6-8个月,耐多药结核需24个月。”邱丽华表示,针对肺结核,要坚持早期、规律、适量、联合、全程的原则,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那样不仅不易治愈,还容易形成耐药,增加治愈的难度。
承担抗结核
新药临床试验

  在临床中,邱丽华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美国贝勒医学院、上海肺科医院进修,在贝勒医学院进修期间参与结核病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
  中国是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量多达100万,其中包括7万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耐药结核患者的增多,除要加强规范治疗,抗结核新药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为主要研究者,邱丽华承担国际多中心抗结核新药二期临床试验,另外作为分中心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抗结核治疗新方案的研究。
  “1960年以后,我们再也没有抗结核新药问世,直到近些年贝达喹啉的出现”,邱丽华告诉记者,抗结核新药的问世,也为抗结核治疗新方案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肺结核至今仍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目前全球每年就有1000多万新增肺结核患者,中国占10%,达到100万人。抵抗肺结核仍然任重道远,邱丽华表示,面对肺结核,普通民众大可不必恐慌,科学规范治疗,再加上目前新药的上市,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肺结核是可防可治可控的。
  “结核病人相对经济条件比较差,挽救一个人,等于拯救一个家庭”,回忆31年行医之路,邱丽华感慨地说,能够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义务在身,不辱使命。成就感、使命感,也是她这么多年职业生涯的源动力。
  专家简介>>
  邱丽华,主任医师,教授,内科五病区主任,硕士生导师、医学硕士。山东省防痨协会内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艾滋病分会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济南市历下区政协委员,省卫生厅优秀医务工作者,全省“三八”红旗手。擅长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肾结核等病的治疗,尤其对重症结核病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结核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