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精工细琢,让古建筑实现生命传承

     曲阜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是一个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修缮团队并称为“三驾马车”的古建筑修缮团队,今年54岁的孔祥民就是该团队的负责人。从业37年来,孔祥民钻研古建修缮,致力于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孔祥民与他的古建修复。
  本报记者 周国芳 王小涵 

初出茅庐
在屋脊上克服了恐高症

  1981年,17岁的孔祥民凭着“学一门手艺,练就过硬本领”的简单初衷,进入当时属于人才净流出型的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队,拜师于中国古建筑瓦石技艺徐氏传承人徐会臣,成为一名瓦工学徒。
  “在那里,我接受了古建启蒙,并开始接触木作、彩画等。”孔祥民介绍,过去开设这类专业的高校不多,修缮古法几乎都是靠最传统的“传帮带”慢慢教出来。从那以后,在古建方面颇具天赋的他先后到扬州、郑州学习古建技能,并赴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府东南大学古建筑保护专业深造。
  奎文阁是世界文化遗产孔庙的主体建筑之一,中国著名木结构阁楼,高24.35米,长30.10米,宽17.62米。1983年奎文阁落架大修,这是山东省第一个落架大修工程,19岁的孔祥民“有幸”参与其中。
  “当时的脚手架技术简单,我又有严重的恐高症,刚开始是颤颤巍巍地爬架,慢慢地才在屋脊上从容走动。”孔祥民说,真的是“首先锻炼出了胆子”。此外,建筑的老尘灰不仅脏污,还让他过敏。但这种种的“受罪”对孔祥民而言奖赏实则巨大。在奎文阁落架大修工程中,他迅速掌握了从测量、绘制图纸到施工、搭脚手架的整个古建修缮的所有工种和工序。
  孔祥民20岁出头就全面熟练操作整个古建修缮流程,这成了他的奠基之作。十几年来,在孔祥民的带领下,三孔古建以极高的专业水平完成了200多项文物古建筑工程的方案编制、现状图纸测绘等工作。
囤材数年
将古建材料当生命体看待

  不要99%,只要99.99%。在古建修缮过程中,孔祥民始终将古建筑材料当成生命体来研究。在材料储备上,他每年从俄罗斯、中国东北购买大量优质红松,然后囤积大概两到三年,使其风干出性,充分适应当地的气候、温度、湿度,达到性能稳定的状态后再使用;黄土、砖瓦也是如此。他说:“只有这种具有生命气息延续的材料,才能更好地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坚固牢靠,经久不衰。”
  目前,三孔古建坐拥四大储备料场,无论是囤料规模,还是专业化程度,在中国古建筑行业都绝无仅有。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专家都对此高度赞扬,并表示要把这个办法推广开来。
  中南海西花厅的修缮工程,是孔祥民古建生涯中最自豪的“一笔”。“有关领导看到孔庙、孔府建筑群的恢弘壮丽,更注意到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技术的精湛与醇熟,直接点名三孔古建独立承担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修缮工作。”孔祥民介绍,1994至1995年间,他作为技术骨干,随时任三孔古建队队长的徐会臣赴北京,全程靠上,一线参与,使施工质量全部达到优良。
  另外,孔祥民还不忘跟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修缮队的专家切磋、交流,让曲阜儒家建筑修缮技艺和故宫官式建筑的保护、修缮技能在京城碰撞出美妙火花。工程完工后获山东省政府施工管理奖,三孔古建开始被更多的业内人士所熟知。
师傅带徒弟
注重技能的世代传承

  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的前身,是1949年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的古建筑修缮队,国内最早的古建修缮队伍之一。“管理处的技术工人均来自孔府修缮世家,这些员工的祖辈、父辈就从事孔氏家族的房屋等修缮保养,世世相袭,代代传承。”孔祥民认为,这些来自千年孔府修缮世家的技术工人才是三孔古建的无价之宝,根系所在,必须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传承。为此,他一直坚持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作为管理处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严格在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等多个工种实行,非常注重手把手的教,一对一的学,强调通过细节以领悟中国古建筑技艺的精神内涵与技术精髓。
  “咱做的这些工作,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还能叫别人称赞,那才叫传统工艺,才叫传承。”这是孔祥民对徒弟们常说的一句话。由孔祥民悉心培养的技术骨干,目前已有11人获得山东省文物修复师的资格,占山东省的1/10还要多。
  在孔祥民带领下,在龙头型、领导型企业三孔古建的带动下,曲阜各类古建筑企业越来越多,产业链条越来越完整。由孔祥民催发的古建企业在曲阜四面开花。据古建协会初步统计,当前曲阜就有大小企业30多家活跃在全国各地古建修缮市场,从业人数多达5万人,年产值20多亿元,“曲阜古建”品牌越叫越响,曲阜俨然成了闻名海内外的“古建之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