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不是所有的“拼”都值得赞美

    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这两天,一则以此为题的视频悄然上了热搜。视频中,有凌晨四点就开始忙碌的早餐店老板,有凌晨四点才关灯下班的程序员,有为了让老板能随时联系到自己而24小时待机的公司白领,有因为长时间忙于做手术而很久不回消息的外科大夫,有下班后顾不上吃饭就赶着为家庭增收的“骑手”,有上班时不敢喝水怕上厕所耽误干活的车间工人……精美的画面,配以精致的语言,动情唱响一曲拼搏者的赞歌。
  至少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幸福是打拼出来的。确如视频所说,不管是为了“不改变一切的理想”,还是为了“改变不理想的一切”,“在工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工作”早已成为不少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支撑这一“习惯”的,就是一种基于对美好生活真切向往的拼搏精神。
  庸碌没有未来,拼搏就不会白费。带着这样一份信念,在别人“享受生活”的时候,埋头打拼,通过更多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达成自己的愿景。这样的拼搏精神值得礼赞。特别是那些境遇欠佳甚至身处困境的普通人,面对各种艰难,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不走“捷径”,坚持正道直行,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寻求境遇的改变。这种“小人物”身上的拼搏精神尤其难能可贵值得尊敬。
  在这个意义上,传播这种拼搏精神就是传播正能量。也正因如此,看过“中国人有多拼”之后,不少人被深深地感动。隆冬时节的这则视频,犹如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及时为打拼了一年的人们送上了一份温暖与抚慰。
  不过,对这碗鸡汤也应有必要的警惕。因为,仔细品咂就会发现,这碗香气扑鼻的鸡汤不只有“正能量”。
  必须看到,拼搏本身不是目的。如果不是指向理想而正当的人生样态,拼搏无论看上去多么“精彩”,都不值得追求。在这则展示中国人到底有多拼的视频中,有些人的拼搏姿态实在不值得提倡。至少,为了工作而一味“奋不顾身”地熬夜加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牺牲对家人的必要陪伴,这样的“拼搏”不值得提倡。如果这样的“拼搏”是迫于某种无奈,那么,所谓“拼搏”其实更像是一种控诉,背后可能是当事人过于沉重的生存压力以及劳动者应有权益的被侵害。如果这样的“拼搏”是出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那么,“拼搏”者的价值观显然已经需要进行必要的矫正与修补。
  即便是传播正能量,也要有一颗恐惧战兢的心。不能在有意无意之间,让所谓正能量成为某种“麻醉剂”,让人误解了什么才是美好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