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虎妈”“狼爹”太多,虐待子女就容易“遗传”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一段三分钟的深圳父母虐童视频,让人倍感虐心。为人父母者暴虐简直胜过虎狼,毕竟“虎毒不食子”。问题出在哪里?
  看视频,孩子并非顽劣,甚至已经有些木讷了,被父母如此暴打也没有哭闹。孩子无可挑剔,只能说,这对父母实在是不合格的父母。我们当以此事件为警示,从根本上扭转一些父母动辄打骂孩子的不良习惯。
  父亲在一线城市送外卖谋生计,难免风里雨里受苦,也难免被一些人苛责,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每天都要面对许多琐事。这对父母自然会有一些疲惫和烦恼,这是许多城市家庭普遍面对的问题,也不是不能承受之重。即便做父母的需要宣泄一下压力,也不该拿孩子当出气筒。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孩子,孩子还是国家的孩子。所以,国家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每一个孩子。凡是虐待未成年人者,无论血缘亲疏,都应该被依法处理。在公安部门介入之后,当地妇联已向区人民法院申请女童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个可怜的女童应该可以就此远离父母的“铁拳”。但是,无论如何,她支离破碎的童年已经难以修补。她需要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走出这段阴影。
  其实,无论法律和公权力怎样强大,都很难“拯救”这个已经畸变的家庭。现在需要深思的是,这对父母何以如此暴戾。从施虐视频可以看出,这对父母自身在人格和心理上都是有严重缺陷的。不难想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然后为人父母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会有两种成长趋势:一种是回避型,因为遭遇他人的暴力变得胆小、懦弱;另一种是抗拒型,就是在暴力环境中学会用暴力方式和人打交道,把暴力当成习惯。从受虐女童身上可以看到第一种,从施虐父母身上隐隐可以看到第二种。
  父母虐童新闻之所以屡屡爆出,追根溯源,不是这些父母突然变坏了,而是因为他们很可能从小就在暴力的环境中生长,以至于成年之后再也无法胜任父母的“职业”。在很多家庭,父母虐待子女,子女成人之后再虐待下一代,暴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家族“基因”,一代接一代地“遗传”下来。而父母虐待子女又经常被我们忽视或者美化。传统的家庭文化向来推崇“严父”,好像做父亲的打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一些人不仅推崇“严父”,还欣赏一些把子女当私产并任意处置的“虎妈”“狼爹”,于是面对父母双管齐下的暴力,孩子们也就彻底无处藏身。而父母们一旦披上“虎妈”“狼爹”的外衣,就有了“打你都是为你好”“打你是我的权利”的托词,也就很容易把虐待当成家常便饭。
  现在,固然需要依法处理“如狼似虎”的父母,但是要杜绝父母虐待子女的现象,还需要从家庭文化做深层次反思。我们常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其实是对为人父母者无原则的纵容。只有让更多父母明白自己不是家中“霸主”,子女也是享有平等权利的公民,面对子女当有敬畏之心和平等之态,家庭暴力才不会成为一种习惯。也只有在平等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虐待子女的“基因”才会被彻底改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