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能救人一命,我感到特幸运”

  陈鲁鲁得到妻子及女儿的陪伴与支持。
     本报济宁12月24日讯(通讯员 吴玉华 张震 记者 孔茜) “十万分之一的匹配率啊!能救人一命,我感到特别幸运。”13日,兖矿集团菏泽能化赵楼煤矿综掘二区职工陈鲁鲁,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山东省第688例捐献者。而他救助的是一名年仅13岁的女孩。
  说起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事,陈鲁鲁说,10年来他一直坚持献血。2016年献血时,正巧遇上县里组织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他当即报名并捐献了400毫升血液。同时,还多抽取10毫升留样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由于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非常低,通常十万人中才可能有一例匹配,他的配型信息在录入后似乎就石沉大海了。直到几天前突然接到菏泽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陈鲁鲁才知道,配型竟然成功了。
  13上午9时许,陈鲁鲁正式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造血干细胞一点一滴流向储血袋。足足3个小时的采集术,陈鲁鲁几乎全程保持一个姿势躺在病床上。捐献造血干细胞期间,探望他的爱心人士络绎不绝。其中,来自北京空军总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捐献实行“双盲原则”(捐献和受捐双方都不得知晓对方信息),而这位工作人员则受患者家属委托捎来了一封感谢信。陈鲁鲁从信中得知,受捐患者是一名年仅13岁的女孩。家里穷尽一切为孩子治病,绝望之际,正是陈鲁鲁无私的爱给了女孩生还的希望。
  住院期间,陈鲁鲁一直由妻子徐静陪护。徐静是巨野县人民医院的护士,她和陈鲁鲁一样连续无偿献血多年。得知爱人配型成功并同意捐献后,徐静便忙着给他讲解造血干细胞采集流程知识,这让陈鲁鲁放松了不少。在前来探访的人中,有陈鲁鲁的岳母和他4岁半的女儿多多,却一直没有见到陈鲁鲁的父母。“父母年事已高,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也不了解,也就没和他们说,省得他们担心。”原来陈鲁鲁并没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临近中午12点,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束。看着从自己血液里提取的220ml造血干细胞,陈鲁鲁说,自己身为父亲,能体会到那位13岁女孩父母的心情。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康复,早日重返校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