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他们的回家路,我们一直相伴

     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今年以来,淄博市救助管理站接待求助人员624人次,实施救助17412人天次。本报开设了“温暖回家路”栏目,记录流浪乞讨人员的寻亲之路,及其中的感人瞬间,让更多人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本报记者 李洋
  ■社会多方相助
 更多流浪者找到家

  日前,林慧珍(化名)和家人吃上了团圆饭。年逾八旬的父母见到女儿,流下了眼泪。林慧珍平静的脸上露出笑意,说道:“回家高兴。”从淄博到江西,时隔20多年,林慧珍终于回家了。本报记者一路跟随,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
  一年来,本报记者多次参与救助报道,其中报道了和家人失联20年的临沂男子李长峰,25公里回家路却走了5年的杨越(化名),两地救助站爱心接力救助的于菊……
  随着淄博救助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以及寻求方式的创新,被救助者的回家路更顺畅了。今年淄博市救助管理站搭建了新的合作寻亲平台,与“宝贝回家”、“让爱回家”等公益组织合作;和蓝天救援队、城际救援队、蓝鲨儿童救助中心等5家公益组织成立“淄博爱心救助寻亲平台”,形成快速反应寻亲合力。
  今年以来,淄博市救助管理站接待求助人员624人次,实施救助17412人天次。目前,站内滞留受助人员5人,年度实施医疗救治38人次。
■寒冷冬季
 他们更需要“温暖”

  寒冷的冬季,流浪乞讨人员无家可归,更加需要温暖。今年,淄博市救助管理站于11月15日启动2018年冬季救助工作,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因多种原因陷入困境、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确保他们安全温暖过冬。
  “我本来是来淄博走亲戚的,可是手机不知道丢哪儿了,没法和家人、亲戚联系,可把我急坏了。多亏了淄博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帮我联系家人,还照顾了好几天,让我在这里待着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被救助者王女士说,她今年70岁了,这么冷的天,如果露宿街头,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淄博市救助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站内值班人员、上街主动救助人员、站内护理人员24小时不间断提供救助服务,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求助信息。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安排工作人员分组上街开展主动救助工作,对城区重点地段、车站、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和部分建筑工地等场所进行地毯式摸排,及时救助栖居、露宿的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生活困难群众。
  “帮助流浪人员解决临时困难,帮助他们回到亲人身边,让无家可归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淄博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如是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