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黄大茶

   □赵可正
  过去济南可以说是家家泉水,户户杨柳,处处飘茶香。街头巷尾总有拉风箱卖水的茶馆。不论穷富,家家每日喝茶,而且是早上起床就喝。
  几十年前的济南人习惯喝花茶和绿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玉兰花茶、龙井、旗枪、瓜片、马上鲜等,特受茶客欢迎。在众多的茶品中,有一种广受人喜爱,就是黄大茶。
  与山东人结下不解情缘的黄大茶,被山东人俗称为干烘。除胶东一带外,山东各地多有饮用。因莱芜一带饮用尤盛,有人戏称为莱芜大方,甚至因此有人误认为黄大茶是莱芜所产。
  黄大茶属黄茶类,产于安徽省六安地区的金寨、霍山、岳西、六安等县。据《霍山县志》记述,霍山茶叶远销苏、鲁、京、晋、陕及国外。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皖西黄大茶主销山东、山西两省。而山东省又占了皖西黄大茶年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多达七千多担(每担一百市斤)。
  当时为保证黄大茶在山东地区的供应,省烟酒公司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黄大茶产区了解情况,皖省产黄大茶县区也多次组织人员来我省听取意见,曾有各县县长带队多达几十人到我省兖州、济南走访。
  黄大茶从原料收购到生产十分辛苦。产黄大茶的金寨、六安、霍山、岳西等县地处大别山北麓腹地,海拔800米-1000米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气候极宜茶树生长。黄大茶制作分为炒茶、初烘、堆积和烘焙四道工序。每个工序环环紧扣,茶农与烘工密切配合。制茶过程中经验和认真负责是保证黄大茶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曾在生产旺季到过金寨县下属供销社茶叶收购站,亲见烘工头戴破竹帽,光着脊梁,腰上插一把破芭蕉扇,冒着高温,在炭火上架上烘篮,频频翻动茶叶。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也是重要的一环。整个生产过程紧凑、严紧。
  黄大茶冲泡后,汤色黄褐清亮,滋味浓厚醇和且具高爽火香,特适于夏季劳动后大碗饮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黄大茶质量和调入级别失调,笔者曾多次到皖西调查。六安地区茶叶公司评茶大师汪金寿这样形象地描述黄大茶的外形:“叶子能包盐,杆子能撑船”,至今我记忆犹新。另外黄大茶烘火的检验标准就是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应呈菊花状,名曰菊花芯,正是火工恰到好处的体现。
  黄大茶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我想与山东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山东人的豪爽性格有关。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黄大茶是诸茶中较便宜的一种。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计划经济时期山东市场上最好的黄大茶才3元一斤,物美价廉。上世纪八十年初,兖州的同事到农村调研,费县、平邑一带农民因黄大茶供应少,没的喝而无精神下地劳动,老百姓反映: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
  计划经济时期,黄大茶供应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不尽如人意,一是少,二是差,特别是七十年代后,全省调入量一、二级仅占15%左右,大量的三、四级及级外茶造成积压被动局面。改革开放后,全国茶叶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产量直线上升,品种繁多且名茶辈出,但黄大茶却不见了踪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