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刘振盛
统计显示,今年共有1155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预期收益率最高可达45%。到期且公布收益率的480款产品中,也有79款未实现预期收益。
“朦胧”的投资
投资者刘华强就是那些不清楚这些“概率”问题的投资者之一,与某银行纠葛长达两年的时间,仍然没让他对于自己买入的产品心知肚明。
2008年1月,刘华强购买了某银行发行的“IPOX指数篮子”挂钩结构性存款第五期(到期保本型)———欧元,期限7年,到期100%本金保障。
据他说,当时便已经告知银行在2010年会有使用该笔资金计划,所以希望理财产品风险低。但在2008年12月,当该投资者查询时,却发现亏损了将近15%。
该产品申请表资料显示,结构存款的到期收益与3只IPOX指数的潜在正向表现挂钩,上述3只指数分别由美国、欧洲和中国地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分拆上市的股票组成,并作为衡量单个地区新股的表现基准,比例分别是25%、25%、50%。结构存款采用动态配置方法———恒定比例组合保险策略(CPPI)参与标的篮子。
一位银行业人士认为,完全理解这些名词需要金融工程方面的不少知识背景。往往在亏损发生后,投资者一致将矛头指向银行,称其未能认真提示风险,存在销售误导行为。
对此,8月19日,故事主角之一该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产品设置保本机制,属于稳健型的,上述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理财经理已经做完风险提示以及风险测试等程序,并且也告知只有持有到期才能获得保本。
“亏损发生后,我们也明确告知此时赎回并不能保本,但该投资者由于有其他的资金需求以及觉得亏损尚可接受,所以选择赎回。”上述银行人士表示。
银行“三宗罪”
尽管不能排除投资者本身的道德风险,但是银行在销售结构性理财产品中确实存在多宗漏洞。
首先,监管部门要求理财产品的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应在首页最醒目位置揭示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
记者获得的某香港银行汇率挂钩人民币理财产品宣传材料,其“最醒目”位置标明的是100%保本、理想回报3%(6个月)、保证收益1.8%(6个月),风险提示则只是附加其后而已。
其次,理财经理在销售产品时,对风险选择性忽略。
以某外资行的股票挂钩产品为例,该产品以中石油在香港挂牌的股票为挂钩标的,设定该波动区间下限为股票初始价格的81%,上限则是115%。如果在任何观察日内,任意挂钩标的的平均价格等于或高于其各自的初始价格的115%,则提前终止事件视为已经发生。
理财经理强调,除了保本优势外,最高亦可获得6.5%投资收益,而风险方面则简单提及存在利率、汇率、市场等风险。随即记者要求重点介绍风险问题时,其才表示,由于资本市场的波动,实际上难以把握该产品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有多大。
再者,未能充分披露预期收益率的由来,这一点以挂钩类产品尤为突出。而监管部门之前的要求是,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样。
一家中资银行的理财经理在推销一款挂钩国际农产品期货的产品时则表示,预期收益是银行规定的,具体怎么算出来的其也无法说清楚,但只要挂钩品种符合一定的表现,肯定能获得。
如此模糊不清的说明,只能给投资者留下“银行说收益率是多少,就是多少”的印象。
“有的银行可能会在最下边标明预期收益率仅作参考,但这都是银行在打擦边球,是不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的。”黄昊杰说。
大成律师事务所唐陆枝表示,部分银行在销售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确实会被指为误导销售,但事后想要取证很难。
45%———这是一款花旗银行今年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然而,即使销售该产品的人员也无法提供,有多大的概率投资者可以获得45%的回报,以及与之相对需要承担的风险是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