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洁
9月1日,济南市中小学校开学第一天,形式各异的开学典礼后,紧接着是久违的上课铃声。
9点,在济南东部的某外来务工子弟定点学校,几位家长正因为老师的变动和校长交涉,此时三层的小楼上已传出读书声。
“哎呀,你看,实在不好意思,我们教室里的多媒体没有上网,看不了。”总务主任说,就当前来说,他最头疼的一件事,是为刚从微机室撤出来的电脑找个安身场所,几十台电脑堆在一间临时的小屋里,有的直接躺在地上———以前的微机室被改造成了教室,今年开学,学校新增加了一个班,教室不够用了。
开学第一天,每个人心里想的、手里做的,远比看电视实际。
“我们的教室假期刚刚装修,多媒体还没有联网,看不了。”在城西的另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一位老师对记者说,“不过我们会要求孩子晚上回去看重播,写观后感。”
而济南另一所优质小学也因为多媒体没调出信号,改在下午让孩子们看录播。
晚上,央视二套重播《开学第一课》,因为要写观后感,妈妈第一次同意李杨把作业挪到客厅茶几上写。四年级的李杨梦想当一名“体育评论员”。当然,这不是看了《开学第一课》才有的,喜欢踢足球的李杨一直很喜欢黄健翔的解说,今年暑假他还上了一个足球培训班。
李杨低头做着功课,时不时地瞄一眼电视,看到他知道的名人出场时,就抬起头看一会儿。“第一课看完了,观后感写什么呢?”他只记住了“梦想”两个字。
儿子做功课的时候,李杨的妈妈也心不在焉地看着“第一课”,“主题有点‘雷’,说教意味也有些浓吧。”这是这位妈妈的一句评价。
但普利中学党支部书记傅兰芬却不这么认为:“我们学校80%的孩子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信息接触量相对少,看看这种节目开阔视野,还是很好的。”
2008年,当《开学第一课》被搬上银幕,十亩园小学聪聪的妈妈与女儿一起完整地看完,“急救常识挺实用的,安全意识怎么加强都不过分。”而今年,她甚至忘了有《开学第一课》这回事。
梦想在哪里呢?
五年级小学生王雪说:“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老师,能将课堂带到校外,带学生走出学校,学习课堂中没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