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辰:8·23劫持香港游客事件发生后,《泰晤士报》将菲律宾认定为“失败国家”,这里的“失败国家”是什么意思?您是否认同菲律宾是“失败国家”的观点?
马凤书:“失败国家”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最初是西方学者对冷战后某些内部秩序极度混乱国家的称呼。美国政府智囊机构“和平基金会”和《外交政策》杂志曾制定了确定“失败国家”的12项标准:丧失对领土的实际控制或无法完全掌握合法动用武力的权力、合法权力机构的集体决策能力严重削弱、腐败现象严重、存在大量犯罪行为、难以获取公众的支持、大批人口被迫背井离乡、经济急剧衰退、群体间不平等、有组织的迫害或歧视行为、严重的人口压力、人才外流和环境恶化等。如果按照上述12项标准来衡量,我基本同意《泰晤士报》的说法。
李庆四:就狭义而言,菲律宾在8·23人质劫持事件上一败涂地的表现确实是具有“失败国家”的一些行为特征。当然,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如果是菲律宾政府有意与中国过不去,那么这种拙劣表现就是有预谋的,应该另当别论;另一方面,如果确实是能力所限,那么这样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确实令人想起了“失败国家”。
赵可金:菲律宾的问题比较复杂,有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治理不善的原因,也有菲律宾在政治制度上机械地模仿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原因,还有更加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客观说,菲律宾近年来的问题在性质上属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激化,对国家转型、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一旦菲律宾的改革成功,菲律宾仍然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不能称之为失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