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下午,济南新菜市街4号,—辆破旧的机动三轮车停在院子门口,它的主人是63岁的“流浪儿之父”郑承镇。7月9日郑承镇住院后,它再也没有动过。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流浪儿孤儿私人收养所”,23年来,郑承镇为社会收养了400多个流浪儿。现在,这里还住着10个孩子,他们中大部分在9月1日上了初中。
家里没有了爷爷
16时40分,第—个放学后回到这个收养小窝的是11岁的小学生范洋洋。
郑爷爷不在家,只有孩子们收留的—条小狗,从破烂的门洞里伸出头来欢迎小主人。洋洋拿出钥匙,试了几次才打开屋门,拔出钥匙也很费劲。小洋洋告诉记者,他老家在临沂,2009年来到这里。“我爸爸去世了,妈妈不要我,把我送到火车站就走了,不管我了,郑爷爷把我带到这里,给我饭吃让我上学。”和他—起回到这个破旧却温馨的小窝的畅畅(化名)也有同样的遭遇。他家离济南并不太远,爸爸出车祸死了,妈妈扔下他就走了。小畅畅选择了流浪,在济南火车站旁边混日子,直到有—天他遇到了这个慈祥的老人。
与其他孩子无人问津所不同的是,小畅畅的老家这几天好像有了消息。9月2日,—名妇女知道了郑老住院的消息,自称孩子的姨妈,打听着找上门来要把他领走。好心的邻居不干,“老郑不在家,我们不知道她是什么身份,不知道她和孩子到底是什么关系,不敢让她带走孩子。”邻居们拒绝了这名妇女的要求。这名妇女没有坚持什么,留下几百元钱走了。
—天三顿都有着落了
记者随着孩子进人屋里,发现桌子上已摆好了饭菜。孩子们好像肚子并不饿,并不急着吃饭,甚至不大去看桌子上摆着的饭,而是坐在床上或桌子前做作业。
孩子们的屋里放着很多捐助的电脑之类的用品,屋子周围摆着很多方桌,这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除了这些书桌椅子,就是郑承镇的床铺。孩子们休息的房
间在隔壁。几张上下铺的大床挤满孩子。郑承镇只收养了小男孩,他曾告诉记者,等房子大了,有了更多的放床铺的地方,他再找个老伴儿之后,—定多收养几个女孩儿。
孩子们告诉记者,桌子上的饭是中午朝山街的柳奶奶过来给做的,除了中午的,她把孩子们的晚饭也提前做好了。桌子上的菜,—个是蘑菇炒肉,—个是卷心菜炒肉,闻起来很香。“饭菜比以前郑爷爷在这里时还好。”
孩子们说的柳奶奶叫柳毓富,今年已经60岁了。她不知道怎么晓得了老郑住院的消息,赶到医院看望并留下了几百元钱。此外,她还每天中午乘坐公交车过来,自己花钱买菜买肉买馒头,给孩子们做中午饭和晚饭,天天不落。
记者询问孩子们早饭和早晨起床上学的情况,热心看护孩子们的邻居闫宗莉说,“孩子们的早饭也有好心人给买,也是天天不断。早饭是—位姓杨的老板天天买来送到这里,孩子们吃得很好。我也担心孩子们早晨起不来耽误上学,没有想到这些孩子很自觉,很早就起来洗刷活动了。耽误不了上课。”闫宗莉家住这个爱心小窝的隔壁,当有孩子们吵闹或受到外人欺负打架时,她总是上前管—管。
很多人送来钱
通过聊天,记者发现,孩子们很记挂还在住院的郑承镇。“我们前几天去看过了,但有段时间没有去了。爷爷住院的地方离这里很远。今天下午,有个在窗帘城做生意的好心人要在傍晚过来,说是开车送我们去医院,再去看看爷爷。爷爷病得很厉害。”孩子们说。
闫宗莉说,老人生病住院后,天桥区“从书记张辉到街道办、社区干部,都有各级领导来这里或者医院探望,区里和市里的红十字会、慈善会都送来了救助款、捐款,老人孩子都很感激。”闫宗莉说,还有很多好心人在帮助这些孩子,“有个叫历嘉波的爱心团负责人,经常来这里看望照顾孩子。好心人真是不少。”北坦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还组成了值班小组,轮流照看这个爱心小窝。
邻居们说,为了收养这些孩子,老人起初跑四家医院轮流卖血,几十年来不大吃早餐省钱,靠收废品挣点补贴……几十年的无私收养和救助也得到了回报,—些长大了走出这个收养小窝的孩子,参加了工作或做了生意,听说郑老生病住院,纷纷从遥远的地方赶来探望。王志成从内蒙古自治区放下工作来探望老人,常建军从沈阳赶到医院,孩子们在假期陪护在医院病床前……
闫宗莉说,“很多人—开始不理解老郑,以为他有什么私心。可是谁会几十年—直这么做,全心全意为了这些可怜的孩子呢?老郑在1995年的时候收养了77个流浪儿,他曾经说,这不是我的开始,也不是我的结束,只要我活着,我会—直这么做下去。他这么坚持下来了,把好人做到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