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侯文强魏衍艳
近日,记者接到一个电话,打来电话的是一位已退休的老校长姜秀珍,她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珍藏10年的手稿。这份手稿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解放路小学(现养正小学)一些教师的感人事迹。
6日,记者见到了76岁的老人姜秀珍。她从事教育工作已有40年。姜秀珍于1951年参加教育工作,1990年退休,先后担任过老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退休后免费讲课200多场,包括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等。她前后三次到美国,担任牛顿中文学校的汉语拼音老师,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据姜秀珍校长介绍,这份手稿是2000年养正小学100周年校庆时整理的。“这份手稿花费了我和同事很多心血,我们又打电话又走访,但最终没能发表,心里一直很愧疚。”姜秀珍看着手稿,对记者说。一个退休的66岁老人,本应安享晚年,却不辞辛苦,劳累奔波,只为了将优秀老师的感人事迹,良好的工作作风传承下去。这是一份怎样的坚持?
姜秀珍校长告诉记者,这件事情在她心里想了10年了,2000年校庆之后,她就一直积极努力地寻找途径把这些事迹发表出来,但一直未能如愿。“前几天,看到齐鲁晚报为迎接第26个教师节来临的征集活动,就想起了这份手稿,如果能够刊登出来,我也算是了了心愿了。”
这份手稿的名字叫做《》,包括前言和12个小故事。手稿中的故事,很微小,很朴实,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事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学生对老师敬重的情,不因时间而消弭。
为批改作业,做饭煳了、孩子哭闹都不知道的梁文君老师;为了学生,假期放弃陪儿子到上海看病的姚常芝老师;给学生补袜子,视学生如己出的高玉英老师;始终如一地爱护生理有缺陷学生的徐爱清老师;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知音的徐善英老师……
手稿中提到的老师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这些老师才是真真正正的好老师,在那个年代他们为学生付出的,是你们不能想象的。”坐在宽大的沙发上,姜秀珍老人翻着手中的相册,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承载着她最珍贵的回忆。
姜校长告诉记者,她希望这份手稿能够给现在的老师带来一些启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爱学生,要多实践,多在自己身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