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本报记者刘守善晋森
城区道路升级改造,不可避免地要开挖路面,将各种新式管道铺设到路槽中。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方往往过度依赖机械化作业,而忽视了在不明情况时的人工探挖,济宁市今年的太白楼路、运河路、火炬路等道路升级改造中,原有地下管道被挖断的现象屡次发生,在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道路改造水管受损今年已维修180多次
9月5日,城区阜桥口处施工现场的—根供水主管道被挖断,路槽中很快便积满了自来水,这已不是第—次自来水管道被挖断了。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管网运营部谢经理告诉记者,今年太白楼路改造开工以来,因自来水管道被挖断,该公司派人维修的次数就超过了180次,其中不乏同地点重复维修,刚修好后儿天再次被挖断的情况。
根据近儿年城市道路施工的程序,在开工前,济宁市重点办都会召集所开工道路地下管线产权单位在—起开多次协调会议,提供地下管线的分布位置、埋深等情况,绘制出图纸,并安排专人负责探查线路,做好各种标记。“但部分管线埋设时间较长,在当年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并未留下具体资料。”两路升级改造工程指挥部成员郭新洲告诉记者,地下管线分布错综复杂,增加了施工的难度。郭新洲称,在情况不明时就必须用人工横向挖探沟的方式查询管线,但有些施工队伍因为工期紧张及安全意识不到位,直接采取机械化作业,往往造成管道被挖断事故的发生。
缺乏原始档案地下管线常“打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济宁城区有各类管线10余种,分属于20多家管线权属单位,线路总长度约4000多公里。而今,城区地下管线没有完整清晰统—的综合图纸,在城市道桥改造、地下管线敷设施工时,经常出现管线“打架”现象,挖断地下管线、造成停水、停电、停气和通讯中断的事故时有发生。
近日,济宁市城建档案馆展开了管线普查工作,并将建立—套完整的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那时,城区所有地下管线状况将在公众面前亮相。“建设这个系统就是为了将地下管线的分布、走向、埋设深度等彻底查清,为杜绝管道被挖断提供最基本的资料。”济宁市城建档案馆邹立新馆长告诉记者。
按照2005年5月1日起执行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提请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进行专项预验收。对于未建档的管线性质、权属,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地下管线产权单位测定其坐标、标高及走向,地下管线产权单位应当及时将测量的材料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
虽然有此较为完整的法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这也是造成地下管线档案缺乏的主要因素。邹立新表示,此次普查预计今年可完成探测工作,明年开始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录人系统,预计明年上半年便可建成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为赶进度抢工期地下管线被挖断
按照相应规定,在道路开挖时,管线产权单位往往会派出若干名巡线员,指出道路下的管线埋设情况,做好标记并现场进行监护。但有时候—些施工单位为赶进度、抢工期,在施工时并不通知巡线员,需要人工探挖的地方也直接用机械化作业,造成了地下管线被挖断的情况。
管线单位巡线员现场指认有时无法明确,且提供的位置有时不准,这和很多管线在当年的铺设中并未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有关。在施工队伍具体操作中,有时也并未严格遵守巡线员的指认情况,开挖过程中造成管道破裂甚至爆裂。
长效机制与施工方式应该“两手抓”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下管线的规划和建设混乱,资料不健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但即便在部分路段管线资料健全的情况下,依然无法杜绝管线被挖断的情况,施工过程中重视管线的意识也应加强。
在没有具体图纸的情况下,施工方与巡线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科万怀友科长告诉记者,城建档案部门建立信息系统,形成长效机制,为施工单位提供具体的管网信息,会对施工方带来很大的方便,而施工方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也有待加强。在抢赶工期和安全作业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才是施工单位及个人良好工作能力的体现。万一发生管道被挖断的情况,相关预案的具体执行情况也是对施工方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