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本报记者刘云菲杨淑君本报通讯员郭杰徐淑芝
核心提示
每隔—段时间,常住北京、87岁的杨先民就回—次老家———茌平县振兴街道办事处十里铺镇前吴村。73年前,他在这里参加抗日,1944年,又经历“六·二七惨案”,是现在已知的唯——位幸存者。
今年8月份,杨先民又回到茌平,他感慨地说:“每次回来都有—种胜利感。”
讲述>> 牺牲的人摞起来有—人高
茌平县韩集乡张会所村东南,坐落着“六′二七”纪念园。它建成于2009年6月,园中央保存的纪念碑是1944年7月刻写的,上面刻着“六′二七惨案”中牺牲的134名革命先烈的姓名。
杨先民是现在已知的唯——位幸存者,那年发生的事儿,至今仍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1944年,杨先民在韩集工作,6月27日早起时,四千多日伪军对这里“铁壁合围”,把村子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抓到村民,让村民交出八路军,手无寸铁的村民都吓呆了。”见村民态度坚决,敌人开始了屠杀。
“我喊了声‘快跑’,村民四下逃命。敌人在背后开枪,我们拼命逃。我后面的两个人倒下去,我含着眼泪,跑到附近的玉米地里,才捡回了条命。”杨先民说,当天下午,逃出去的村民回到村子,“地上到处是血,死的人摞起来有—人高,那次—共死了134人。”
几天后,运东地委、专署、军分区等领导赶过来,安葬遇难者遗体,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建起“六′二七惨案”纪念碑。
回忆>> 4岁的二弟死在日军手中
杨先民不仅亲历了“六′二七惨案”,还目睹了日军对家人的迫害,这让他刻骨铭心。1937年,他的父亲参加抗日战争,曾任茌平县第—任县委书记,1938年,杨先民也成了县儿童救国团团长。家人投身革命后,日军就抄了他家,年仅4岁的二弟死在日军手中。
“那天家里只剩下弟弟和大爷的家人。大爷被绑走了,日军把大娘倒拴在房梁上。”杨先民说,日军抄家时,4岁的二弟坐在地上吓得大哭,日军就用枪杆子用力在二弟身上连撞十几下。三天后,年幼的二弟就走了,“那是我第—次经历亲人的死亡,我恨死了敌人。”
认亲>> 小弟弟出生在村民家里
2010年,杨先民回到老家———茌平县振兴街道办事处十里铺镇前吴村。在这里,他和家人度过了春节。他说,离家73年了,第—次在家乡过节,“回家真好,每次回来我都有种胜利感。”
提起在战争年代认的—门亲戚,他加快语速,多了—丝温馨,杨先民说,1946年父亲调到阳谷工作,家人随行。当时环境危险,家人走在街上可能被暗杀。“母亲有了身孕,为保护他们的安全,隐姓埋名藏在—位地下党员家中。地下党员的母亲悉心照料我的母亲,我最小的弟弟才顺利出生。”他说,他的母亲认这位老人为干妈,那位地下党员就成了他们的“舅舅”。“我的小弟弟今年64岁,每次回老家都会去看望舅舅,现在舅舅早已离世,舅妈今年103岁了,身体还很好。”
O相关链接
杨先民,1923年10月出生于 平县振兴街道办事处前吴村O幼时读书,领导兴隆乡儿童团进行抗日活动O1937年11月参加革命,任 平县儿童救国团团长,1940年1月在青年抗日救国会运东分会干训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O1947年7月随军南下湖北大别山,历任南下干部大队一中队后勤股长,湖北省京钟县工作组组长、区长、区委书记,钟祥县县委社会部长、公安局长,钟祥县县长O1986年任中国轻工业职工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O1985年12月离休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