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书桌边,寒来暑往,不惜心血点点。浇花朵,育桃李,方能春华秋实。
口宋尚明
在我常常模糊的记忆里,有一个男孩正一点点清晰起来。他小时生得并不好看,但长大竟是浓眉大眼,细高的个儿,只是后来多了副眼镜,把好看的眼睛遮住了,增添了些中年学者的风度和气质。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他刚好上高中,听说临近高考,他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决不当老师~~~xxx执笔”几个字。尽管故意弄得字迹歪斜,但还是被班主任看出端倪,很快把“执笔者”揪了出来,足足在课堂上亮相一刻钟。
不过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呢?当初写下诺言的他,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还是报考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又由“不幸到万幸”地留校工作了。这个“不幸到万幸”的话,也是他对家人说的,再后来,他一路又读了研究生、博士,现在,他已经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学教授,学校某系的教导主任。
汶川地震后,家中突然得到他的消息,他领着学生去考察,顺便去做了些日子的义工。在那里遇到他教过的学生,并且与他们一起,住着简陋的帐篷,打着地铺,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山里的泉水。他说,看到那么多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同胞,心里除了震撼,更有惊醒的成分。死里逃生的学生对他说:“老师,我还记得您课堂上的谨严,记得您工作时的专注,还有欣慰时的笑脸……”
他的学生如今也成了一名教师,承袭着他的职业,一步步从山区走向城市,学成之后返回故土。教高中的有之,教初中的也有。不论在哪个岗位,都在运用他传授过的知识,答疑解惑,教书育人。哪怕是在强烈的地震面前,都怀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尽量地掩护孩子们转移,抢救国家财产。
在陕西一个偏远山区,也曾有一位他的学生,毕业后回乡教书,因为高原强烈的光照害了眼病,只做了一名初中教师。那年他到当地考察,这位学生听说后专门去招待所探望,望着一脸风尘的昔日学子,为了山区的孩子们,像春蚕吐丝一样付出生命最宝贵的年华,他感慨万千!
也就是几年前,他开始给我写信,使用很激昂的措词。他说以前是那么不理解老师这个职业,误打误撞进教育行业后,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人们的尊重,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当年他在黑板上写的那些字,现在想一想既好笑,又使人惭愧。好笑的是他终于还是当了教师,不管是大学还是小学教师,他庆幸自己没有走错这步人生路;令人惭愧的是那时的自己,竟是这样的无知。
前不久,正是玉树地震之后,他说有个行程到贫困山区,考察师资缺乏的学校,赞助或推荐义务教育工作者。教师节前夕,我收到他的手机短信,上写着:“讲台上,书桌边,寒来暑往,不惜心血点点。浇花朵,育桃李,方能春华秋实。”
他是我的一个远房表弟,姓杨,叫冠宇。在整个家族中,我和他都算上,就有12人在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