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魏衍艳侯文强
每—个身患残障的孩子都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天使!
在港城繁华的南大街附近,有—所学校———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这里的学生属于—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是患有唐氏综合征、脑瘫、多动症、自闭症的智障儿,他们被称为“迷途的孩子”,这里的老师被称为“天使的老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些“天使的老师”,感受他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一共有28名教职工、九个年级,每个年级配有两个班主任,老师们面对的是一群被上帝“遗弃”的孩子。
每天早上七点多到学校,下午五六点下班,10个小时的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一步不能离开。上课、吃饭、喝水、上厕所、玩耍、学生发病了要进行急救……他们是学生的妈妈、爸爸、保姆、老师和专职医生。
“虽然我们学校没有升学压力,但是老师用的心血和精力是无法想象的。”辅读学校的衣校长告诉记者,低年级的孩子刚来的时候,不会吃饭、穿衣,有的分不清男厕女厕,不会上厕所,没有生活常识,老师在讲课,孩子在下面满地乱跑,有的甚至攀爬窗台大声喊叫……“这些孩子异于常人的行为都需要老师一点点地去指导,一口一口地喂饭,手把手地教穿衣,抱着孩子去上厕所,有的孩子突然情绪爆发,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老师还有可能受伤,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事。”
上学期有个自闭症学生,突然之间情绪失控,伸出拳头就把一个老师的眼镜打碎了,幸好没有伤到眼睛。一年级的班主任张文妤老师在纠正学生上课的姿势时,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学生掐青了胳膊。“这样的小伤是小事,我们已经习惯了。”面对记者的询问,张文妤老师笑着说,“只要孩子好好的,我们受点伤没什么。”
“这些孩子和普通人不一样,经常会有怪异出格的行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适应,时间长了也就慢慢地适应他们了,理解他们了。”在辅读学校工作了19年的曹庆山老师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曹庆山老师一直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只是在做好本职工作而已。“看着这些孩子,考虑到家长的心情,你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好。”
去年毕业来到辅读学校,担任一年级老师的康平回忆刚来的情景,仍是记忆犹新。“前一个月真的不适应,孩子又哭又闹,中午喂完学生,自己吃饭的时间所剩无几。但是看着学生一点点的进步,心里会有种成就感。”
采访中,五年级的老师郝晓红正在上语文课,她告诉记者:“一开始摸不着头绪,跟着老教师学。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差,有时候一个字要教上好几节课才会写。”但是只要干得时间长了,慢慢地你会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
“来到这所学校,看着这些孩子,内心会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怜爱之情,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他们。”张文妤老师的这句话表达了辅读学校所有教职工的心情。
“我们干的就是个良心活。”在辅读学校已经任教20年的孙建武老师这么对记者说,“这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良心。”他表示,智障儿童自理能力欠缺,这就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抱有希望。
今年7月刚送走一批毕业生的孙建武老师告诉记者,朝夕相处,和这帮孩子有了很深的感情,“说实话,看他们走了心里特难受。”
记者采访时,一年级的张文妤老师带着学生排队去上厕所,只是站队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孩子不听话,刚站好队就跑开,张老师拉住了这个,另外一个又跑了。从教室到厕所只有十米左右的路程,却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到了厕所门口还要教给他们分清男厕和女厕,上完厕所后,还要手把手地教孩子洗手。
衣校长告诉记者,老师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教给他们一些生活常识,让他们能有自理的能力。会穿衣,会穿鞋,会上厕所,见了人会打招呼,饿了会去买吃的……
在采访中,记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天使的老师”们最大的快乐,可以说老师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