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适南 张宏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文化传统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当下国学热潮的兴起,使一度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回归。面对传统的断裂与传承,以及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的撞击和融合,我们该怎样向世界输出我们的文化价值?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日益崛起的今天,重新审视文化传统与当下的关系,探讨文化传统对当下社会、当下生活、当下人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题。
从今天起,本报隆重推出“文化传统与当下”大型专题报道,刚刚获得孔子文化奖的庞朴先生为本次专题报道题写栏头,并欣然担任特邀顾问。此外,我们还将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撰文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参与“文化传统与当下”这一命题的讨论。
今天先让我们走近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倾听他对“文化传统与当下”这一命题的看法。
26日,一场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目的的论坛在尼山圣源书院盛大开幕。
许嘉璐在开幕式上台致辞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鞠躬微笑,而是向台下施以中国式的抱拳,这让现场所有听众稍有些惊讶。抱拳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见面的礼节,犹如现在的握手,这里有着“久仰”、“幸会”的内涵。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的学者型官员,许嘉璐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26日,本报记者在圣源书院采访了许嘉璐先生,对文化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许嘉璐简历:
1937年6月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长期从事训诂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学术著作及工具书多部,主持完成《文白对照十三经》、《文白对照诸子集成》、《二十四史全译》等大型文化工程及国家863项目“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基础研究”。
一个民族也要“三省吾身”
齐鲁晚报: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挖掘与创新,意义何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在西方文化畅行无阻地进人中国大地若干年后,中国人民在反思,想回归我们自己的传统。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也挟裹着一些不合适中国的,甚至是不合适人类的文化形态和理念,这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世界各国人们也在反思,我们的祖先想告诉我们什么?当有人回顾过去时就会发现,原来在公元前那个时代,一批伟人、哲人的思想在今天还是适用的。现在我们却忘记了他,背叛了他。所以才遇到这个问题。
齐鲁晚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文明?
许嘉璐:中华文化是流动的,每个时期都要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来充实、完善,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在这时候学外国是不可少的。那我们怎么去学习?必须以我为主,要有选择地学,要学习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同时还有一点,要听听外国学者怎么看中国文化。他们的文化背景,他们的素养,他们的训练有可能使他们和我们有不同的视角。要认识自己就要有镜子。就像一个人,看自己,呀!腿美,手也美,但整体如何?一照镜子,呀!原来整体不好看。要借助世界各国著名学者的方法、视角、学术工具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个民族也要“三省吾身”。
砸碎只要一秒,重建要三年
齐鲁晚报:在如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候,我们该用怎样一种态度来对待这种交流?目前其他国家对我们的文化理解到什么程度?
许嘉璐:《论语》上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乐?不像到饭馆吃一顿,就乐了。朋友远道而来是带着新的思想与我们切磋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接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远方的朋友是来学习,交流的。我们中华民族也好比一个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不了解我们,我们不要生气,要反省自己,可能是我们宣传得不够。
齐鲁晚报:传统文化的弘扬要靠下一代,但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有一种缺失,没有把传统文化的营养给孩子们,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许嘉璐:我想通过《教育发展改革纲要》,逐步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分量,这样情况会有改观,虽然路还很漫长。其实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砸碎它只要一秒钟,但重建要三年。我相信,只要目标已经明确,何愁路不通畅。
文化振兴要靠“文化自觉”
齐鲁晚报: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等其他实力的增加,我们要复兴传统文化,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
许嘉璐:一个民族文化的振兴要靠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清醒全面的了解。
中华文明对世界和人类的贡献将有三个阶段。现阶段我们在向世界输出劳动力,这不是根本性的;下一步是贡献知识,包括自主创新技术;最后一个阶段是智慧,把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现在又发展了的传统文化包含的理念介绍给世界。要到达最后一个“智慧阶段”,恐怕要等到三四百年以后。
只靠知识精英对话,打不下什么天下。中华文化的复兴,力量还要靠民间,这是一条很长的路,但现在我们还是要做,为子孙铺一点石子路。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许嘉璐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