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魏衍艳 实习记者侯晓片/本报记者刘新
18日,本报报道了《谁朝公共自行车车亭下的黑手?》之后,引起市民广泛关注。记者随后就公共自行车“惨遭毒手”的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公共自行车遭受破坏的现象频繁发生,还有不少市民为公共自行车的安全问题出言献策。
记者调查】公共自行车,频遭恶意破坏
18日,记者走访了市内十几处公共自行车站点,发现公共自行车惨遭毒手的例子不在少数。在烟台科技市场站点,准备办理自行车卡的市民刘娟告诉记者:“有一次在芝罘屯那边,我就看到好几个自行车的车座被偷走了。”刘娟表示,公共自行车本来就是方便市民的,那些下黑手的人实在是太没有公德了。
三水大厦站点的管理员李胜国拿出笔记本,指着登记有自行车车号的一页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下落不明的自行车,公司统计出来让我们留意看是否能找回。”记者在这页纸上看到13个自行车车号。
在记者走访的十几个站点中,管理员和不少市民都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眼看到的公共自行车惨遭毒手的例子。据了解,车座被偷、车座被划、车子被随意丢弃、车子上有明显的划痕等是公共自行车最常遇到的情况。
站点管理】职责有限,面对破坏很无奈
18日上午,记者沿滨海中路走了一段,发现两座公共自行车站点服务亭内空无一人,北马路一站点以及科技市场附近一站点的服务亭同样空空如也。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部分服务亭并没有配备相关工作人员,而且部分站点配备的服务人员职责有限,只是负责办卡、协助市民借还自行车等,其工作时间又有限制。管理员下班之后对于自行车的管理成了一个盲区,如果“破坏者”在此时间段内进行恶意破坏,将防不胜防。
三水大厦站点的管理员李胜国告诉记者:“现在车亭还没有通上电,昨天晚上我不到六点就关门了。”据李胜国介绍,自己进了一些货在车亭卖,但车亭的安全设施不好,害怕晚上被人偷,“我已经在车亭睡了两个月了。”
部门说法】不属于公用事业管理范围
记者又来到烟台市城市管理局的公用事业管理科,苏科长表示,公共自行车不属于公用事业的管理范围,他们只负责进行道路分析,为公共自行车车亭的选址提供帮助。至于对自行车下一步的监管有没有具体的方案措施,记者在公共自行车的管理方一一一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市民建言】站点能否设置监控系统?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公共自行车不被恶意损害?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市民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莱山区的刘先生就提到公共自行车的设立,能否随之配备相应的监控系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破坏者”进行约束,一旦发生人为恶意破坏,通过监控,可以很方便地对破坏者进行身份确认。
在北马路一自行车停放点,记者恰好遇到了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姜先生。对于安装监控这一建议,姜先生表示,公共自行车的投放点还有进一步扩展的计划,此前建立的自行车站点并没有考虑配备监控系统,站点在进一步设立的时候会考虑这一点。
记者手记
公共自行车,—道素质题
公共自行车在国内是一个新事物,对于烟台市民来说更是一个新鲜物儿,市民争相办卡,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可公共自行车及停放站亭的接连遭人恶意损坏,不得不拷问一下有些人的素质。
公共自行车在烟台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也成了街头上的一道风景,但极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甚至是恶行,也让公共自行车这个便民举措的发展前景受到影响。公共自行车方便利民,你喜欢它,就花钱办卡,不喜欢,就可以省下这部分办卡钱。正如花钱购物,商家愿卖,买家愿买。公共自行车没招谁惹谁吧?
一位公共自行车管理员也说:“一个新事物猛然出现,有人不太习惯,应该给他们多一些时间去接受。”正如这位管理员所说的,公共自行车摆在街头,便民利民的同时,如何看护好它、用好它,也成了一道公共素质题。面对这道题,每一位市民都有责任交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类似恶意破坏公共自行车的事件还是不出现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