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微尘”和“雨点”到“好心人李师傅”
“隐捐”者,从来不曾孤单过
  •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
  • 【PDF版】

    在省红十字会的捐款档案里,有相当—部分都落款“爱心人”、“济南市民”等。 记者刘爽摄

    本报记者刘爽

    “隐捐”者,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随时准备出手帮助那些有缘人,他们并不是孤单地存在着。据省慈善总会统计,约百分之十的捐款者选择不留名或匿名捐赠。对我们来说,这并不仅仅是—组数字,更是—张张善良的面孔,是—双双温暖的大手,是爱的奉献与呼唤。

    10月21日上午11时许,—位25岁左右的女子来到济南市慈善总会,捐出现金五千元,她执意不肯留下姓名,只写了个“济南市民”,便离开了慈善总会。据省慈善总会统计,约百分之十的捐款者不留名或者匿名。省红十字会信息宣传中心主任王永君称,目前我国公民的公益和慈善意识正在逐渐苏醒,平民救助将成为常态。

    七旬夫妻匿名捐20万

    “清清一滴水”捐款5612.7元;“济南市民”捐款3000元;“济南人”捐款500元;“爱心人”捐款2000元;“爱心小组”捐款247.9元……21日,在山东省红十字会提供的捐款记录里,记者看到相当一部分捐款落款都是类似的化名。

    省红十字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张生田介绍,近两年接受了很多“隐捐”者的捐赠。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不久前,省红十字会接到一个电话。一对七旬老人在电话里称想捐20万元给需要帮助的人,希望工作人员上门取钱。

    工作人员登门后了解到,老夫妻都是退休职工,老太太患有很严重的病。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劝老人留着钱治病,但老人执意将钱捐出来。

    “我们这把年纪了,不需要这么多钱,况且还有退休金可用。有太多需要帮助的人,希望你们好好使用这笔钱。”老人始终不肯留下名字,他们说,自己只是做一点善事,并不希望带来什么名誉或烦恼。

    “还有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个30多岁的女士来我们办公室,放下20万元现金转身就走,也没有留名字。”张生田说。

    除此之外,张生田回忆,在玉树地震之后的一个周六早上,省红十字会来了一对“80后”青年男女,也是到办公室扔下10万元现金就离开了。

    “‘隐捐’者有很多,像最近报道的‘好心人李师傅’,我感觉这几年人数在上升。”张生田说。

    “—位市民”捐款频繁

    “隐捐”几年前就开始逐渐盛行。从青岛的“微尘”到济南的“雨点”,“隐捐”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

    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时期捐款两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为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

    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青岛市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款434笔,不留姓名的个人捐款占50%,以“微尘”、“小小微尘”、“微粒”属名的个人捐款占1/10。

    2007年2月15日清早,省城一位老人到省慈善总会,捐出2007元善款,但拒绝留下姓名。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看到在装钱的信封上有附言:我为慈善事业的长江黄河添个“雨点”。他们便以“雨点”为名,将这笔捐款记录在册。

    随后,多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好心人纷纷向慈善总会捐款,他们都不肯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只在登记簿上签名“雨点”或者“小雨点”。

    据了解,山东省慈善总会自2004年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以来,在所有的捐款者当中,有许多不愿留名的匿名捐赠者,化名“一位市民”、“公民”、“有心人”、“爱心人士”等,占到日常捐款人数的十分之一。

    平民捐助将成主流

    济南市红十字会一位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接触到的情况,认为“隐捐”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做善事不求名誉和回报;其次,很多人的捐款是一种个人行为,家庭或者是周围环境并不支持他们捐款;再次,有部分人心存信仰做善事,也不希望留名。

    省红十字会信息宣传中心主任王永君称,“隐捐”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深层次原因则是我国公益事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他介绍,虽然我国的红十字会明年将迎来建会一百周年,但是近十几年才有了真正较快的发展,受到社会的重视。“国民的公益意识和爱心以前在休眠状态,或者说潜伏中,最近这些年才慢慢觉醒,有所提高。‘隐捐’的出现和发展,说明部分舆论对行善者造成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意识的提高。不难发现这部分人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思想比较超前和开放。”

    王永君说,对比国际慈善事业的发展,我国现在的慈善事业尚在开创阶段。但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公民的社会团体意识越来越强,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先是企业、富人捐款做引导,然后发展到平民捐助,这些成为主流之后,隐捐也将成为常态,而不是一个话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隐捐”者,从来不曾孤单过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