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摆放着晚餐,一个特大号比萨。我的一位女友指着它,大发感慨:“这个比萨简直跟地球一样大。”我一边觉得她这比喻用得极好,是一种越轨的好,一边又想,既然这比萨跟地球一样大了,那它放在哪里呀?而接下来我反着联想开了,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大比萨,尤其是世界地图平铺着,那么鲜艳,有凸起有凹陷有沟回,一处又一处美丽的所在,的确像一个大比萨摆在那里呢。美国一位新乡土派诗人在诗中写到在厨房里切割卷心菜时,把这种球形蔬菜想象成地球,把叶片上的棱或筋想象成本初子午线,他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切割,沿西经到东经切割地球。相比之下,我更愿意把地球看成一个大比萨,比萨比卷心菜诱人。地球是一个大比萨,我生活在中国、山东、济南、八里洼,我的世界以“八里洼”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着,这个小小角落是大地这块香脆松软的饼底上一粒小小的口蘑,下面粘着一丝奶油芝士。
我中学时代地理课学得很好,从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了看地图的习惯,看各种各样的地图,以致有了地图情结,现在我用地图糊裱装饰家中墙壁。每当察看地图,就会激情澎湃,有年少轻狂之感,我很奇怪那种激情丝毫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我对着地图发呆,心中会响起巴尔蒙特的诗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我来到这个世上为的是看大海,/和百花盛开的峡谷……”阅读地图,竟会使我暂时忘却世俗烦忧。
去美国之前,我望着半面墙那么宽大的一张世界地图,心中忽然有了一个奇异的感觉,亚欧大陆是一个卧室,北美大陆是一个卧室,中间的太平洋是来来往往的客厅。去丹麦和冰岛之前,我又常常徘徊在地图前面,我将路过安徒生的家门口到达冰岛,飞机将在空中画出两道银色弧线,一道是从北京到哥本哈根,另一道是从哥本哈根至雷克雅未克。中国印制的世界地图上是把中国版图摆放在最中央的,所以冰岛就在地图的最西北角,仿佛时钟表盘的“11点”那个位置,我的耳边回响起许多年前中学地理老师念“雷克雅未克”时的声音,她是陕西人,说关中方言,我清楚地记得她念到这个地名时的奇怪口音。
我记得2008年某个夏日空中旅行时的激越心情。我准备从亚洲开始入睡,在欧洲,在北极上空做一个小小春梦,一直睡到北美。可是,飞机要飞过北极点时,我的眼睛再也无法离开机舱大屏幕电子地图上那模拟的银色飞机图标了,它正一点一点地移动着经过北极,我看清楚了,这样抄小路走,中国、俄罗斯、英格兰、美利坚,原来都相隔不远啊,最后飞机终于将北极点覆盖住了,地球脑袋上有两个头发旋儿,现在这架波音777正经过北边的一个,正朝这个巨大磁场致敬。我仿佛看到了地球那自转轴的顶端,它已经磨得有些旧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此缩成了一个方向:南方。钟点可以是任何地方的时间。我仿佛看见爱斯基摩人在冰面上干活,原地转了个身,就等于环球一周了,而北极熊正从今天挪到昨天,又从昨天走回今天。我坐在舷窗前,感到自己身体里产生了逆时针的漩涡,飞机的盘旋似乎加快了下面这颗星球的转动。
现在有一门学科叫“地球生理学”,把地球看成是活的,具有像人一样的内分泌调节系统和内在生理过程。我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还想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补充一下,其实地球不仅有着自己的生理过程,它还有大脑,它的大脑里植入了芯片,里面贮存着关于大自然和人类的记忆,尤其是人类用语言、文化和情感创造出来的那一切。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塞图谈到“行走”的意义,认为人在空间中的移动模糊了空间界限,创造了传奇和故事,把外在空间转化成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等于开辟出了新空间。
而更大的空间在地球之外,宇宙飞船已经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梦想,我们在地球上睡觉、吃饭、看书的时候,偶尔也会思忖其他星球上比如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也正在像我们一样生活着,我们想到天空之外还是天空,不知何时何地是尽头的天空令人向往也令人绝望。所以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面对空间这种永恒的旷远和广漠,将“万有引力”定义为“相互吸引孤独的力”。
是的,面对宇宙,把地球说成是一个大比萨,倒也算不上夸张。我们可以做一个现代的徐霞客,将这个比萨吃下去;也可以足不出户,通过阅读和情感体验来以另一种方式拥有这个大比萨。
路也,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教于济南大学文学院,著有诗集、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