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恩霆
孙玉臣虽已年近七旬,但思维敏捷动作矫健。人们知道他,多是因为他打了不少公益官司,为几元钱较真讲理维权。其实,老孙还有个小爱好,他收藏了—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票,包括国庆观礼胸签、游园票证、焰火晚会通行证以及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入场券等等。
火柴盒大的—块纸
让他兴奋四十年
日前,在老孙的家中,他从一个塑料袋里取出一本裹着纸的硬壳书,这里面夹着他的“宝贝”,其中一块火柴盒大小的纸片是他最珍惜的。捧在手心的纸片已经泛黄,上书“崇文活动区”几个大红字以及“1949-1969国庆二十周年”的字样。这块纸片在当时是国庆焰火晚会一个方阵的通行证,“进入方阵、上厕所啥的都凭它。”老孙说,当时一个方阵200多人也就给分配几张。
“当年大型国庆活动年年有,北京人都习以为常了。”而老孙作为外地人却觉得十分新鲜,当年北京的亲戚托关系从崇文区给了老孙参加国庆方阵的一个名额,也正因此他得到了别人不稀罕的“通行证”。不久前,“崇文”这个区名也正式成为历史。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各有一束焰火喷腾,且高度与纪念碑持平,在晚8点至10点的晚会期间不曾间断,“那真叫火树银花不夜天啊!”老孙回忆道,当时推光束灯的都是解放军战士,沿着现铺的轨道来回推。晚会散场时,百万人也很有秩序,但向西行至中山公园时,散场的人群停住了脚步,“是中央领导的车队驶出,清一色的黑轿车,最低档的都是‘吉姆’。”老孙说,当年苏联轿车很多,“吉姆”轿车要是开在济南街头,那是最高档的,“当时济南没几辆轿车,马路上看车都是稀罕事”。领导车队足足走了二十分钟,可让老孙这个外地人开了眼界。
人民大会堂刚落成老孙就曾去看演出
在孙玉臣保存的旧票证中,要属人民大会堂入场券最多。在老孙那本硬壳书里,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皱皱巴巴的“春节大联欢”入场券。上面列出了联合举办这次联欢会的中央和解放军系统十大部委单位。这次大联欢的活动内容不仅有有奖游戏,还有电影《五朵红云》和《赤锋号》,此外还有中央广播说唱团表演的曲艺相声。
不过,让老孙引以为豪的并不是中央部委和丰富的节目内容,而是入场券落款的时间和地点:1960年1月31日、人民大会堂。1959年新中国十周年国庆时,人民大会堂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仅用10个多月即建成,“1959年9月建成,我1960年1月就有幸进入人民大会堂看联欢节目,当时这可不是容易事儿。”孙玉臣说,当时人民大会堂是国家重要活动场所,能进去一次也算是个人的大事了。
此外,老孙的硬壳书里还夹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初,国防部、二机部以及解放军其他系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演出或节庆活动的入场券。但让老孙惋惜的是,曾经到人民大会堂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入场券找不到了,1964年10月2日在北京公演后,老孙是次年3月观看的,现场的气势让老孙既震撼又好奇,“散场后我还专门跑到后台,那么多演员道具后台却很有秩序很整齐”。
虽然这些旧票证在硬壳书里尘封了几十年,但谈起每一张背后的故事,孙玉臣兴奋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