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国家档案局对潍坊市档案馆进行全面测评后,潍坊市档案馆升级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这是继青岛、日照档之后,省内第三家国家一级档案馆。
升级之后的潍坊市档案馆随即向社会免费开放,其中馆藏的很多珍贵的档案资料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
镇馆之宝
成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其镇馆之宝又为何物?工作人员将几盘破铜烂铁般的电影拷贝摆在了桌面上,这些竟然能成为镇馆之宝?
1948年,中国人民能解放军一举攻克国民党反动派重兵防守的潍县县城,硝烟散尽,在清理伪政府遗物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件特殊的战利品,它就是无声电影《潍县大观》的拷贝———1935年拍摄的一部介绍当时潍县风貌的纪录片。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强邻窥伺,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昏聩无能却又自命不凡,他授意属下用电影这种新型的媒体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拍摄了系列片《山东大观》,《潍县大观》是其中历尽浩劫,幸存至今的唯一作品。
工作人员介绍说,《潍县大观》是有关潍坊最早的电影资料,异常珍贵。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拷贝进行了修补,之后又加入了解说,这部影片从某些侧面直观反映了当时潍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给世人展现了一幅三十年代中期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借助这部影片,观众可以一睹她昔日的风貌,从中瞻仰先人的音容笑貌,八九十岁的老人抑或还能从画面中攒动的人群里发现自己童年时代的身影……潍县县衙、白浪河滩大集、老城墙……老潍县景物在影片中一一闪过,影片全长四十余分钟。
“电影拷贝当属镇馆之宝之首,毛主席手稿、潍县志稿、旧报纸、山东地图等亦是无价之宝,同属镇馆之宝。”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展出的实物资料中,有一份毛泽东的手稿,是1949年12月为庆祝斯大林七十大寿,毛主席亲自起草的调用潍坊大白菜、大萝卜的电报手稿。另外,展墙上一幅泛黄的山东地图也是首次向公众展出的馆藏,这是1925年日本满铁公司为侵华做准备秘密绘制的“山东详密图”。而在展柜里展出的旧报纸,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日本侵华时的《东亚晨报》,旧政权时的《中华日报》、《中央日报》、《南京新报》,建国后的《大众日报》、《新潍坊报》等不一而足,上面记载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群众苦干、巧干抗旱除涝的历史情景,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一幕幕被重现。
国家标准
2010年1月28日上午9时许,随着最后一批珍贵档案资料的装车,潍坊市档案馆建馆47年来的首次搬迁工作宣告结束。至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位于市政府第二办公区内的潍坊市档案馆老馆将载入历史史册。
据工作人员介绍,新馆与老馆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档案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查档人只需在一楼公共服务大厅打开档案馆查阅网站,输入有效证件信息,网站出现检索窗口后,把想查阅文件的标题或者标题关键字输入窗口,整份的档案文件就出现在了电脑屏幕上,原来一个多小时都不一定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十几秒
钟就可以完成,市民可在新馆体验到数字化带来的快捷和方便。
一楼宽阔的接待大厅和公共服务大厅,是专为方便群众查阅和利用档案设立的,市民可以持有效证件查阅已公开的档案资料,前来查阅档案的市民须先在接待大厅登记,然后在公共服务大厅上网查阅。二楼的历史名人档案资料厅和多媒体档案播放室,将会滚动播出反映潍坊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的老电影、老视频。三楼的展览大厅将会定期举办珍贵档案资料和潍坊历史发展进程的展览。
谈起晋级国家一级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档案馆成立于196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闭,1979年12月得到恢复,实行局馆合署办公,1996年7月以来又改为以馆为主,可谓是历经多次周转,为了迎接测评工作,我们也是不停地前后忙碌,准备材料,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对破损、褪变的档案全部进行抢修保护,共修裱档案2000多卷,最后能够晋级国家一级档案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潍坊市档案馆能够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在测评意见中一目了然:市委市政度高度重视档案事业发展;档案馆工作扎实有序,业务建设科学规范。
据介绍,潍坊市档案馆新馆完全按照国家一级档案馆的要求设计,打造了国内一流的保管条件,档案馆馆舍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库房的温度需控制在14℃到24℃之间,相对湿度在45%~60%,新馆的库房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将淘汰以前的人工温湿度调节,操作上和实现方式上由人工化实现了自动化。另外馆内还配有国内一流的密集架和先进的防盗报警、摄像监控、红外报警、自动灭火等系统,这些设施设备的配备和完善,大大改善了档案的保管条件,进一步提高了档案安全程度。截至2010年8月,共保存档案144个全宗,16.2万卷件,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等20多个门类,同时还有5.4万件(册)图书、报纸、刊物等资料,全面记载了潍坊市社会发展的历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