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威海11月1日讯(记者陶相银) 目前,威海市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89.2%,130多万农民告别了“一把锄、一张锨,麦收一把镰,一辆小车满山转”的生活。自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040万元,直接带动农民购机投入3亿多元,农民购置各类农机具43000多台套。
“我们两口子都是年近60岁的人了,在过去根本不敢想象我们能种500亩地。”荣成成山镇福颖农场种粮大户于福明说,自从购置了新机具,用上了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省水、省肥、省工,每年能增加近10万元的收益。几年间,威海的大中型农机具数量快速增加,截至目前,全市有农用拖拉机26.1万台,各类配套机具47.6万台套。全市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已经达到89.2%,小麦生产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花生机播和机收水平也分别提高到80.6%和78.5%。
农机局局长由发海说,“有了补贴,农民购机成本低了,购买大型、新型农机具的人就越来越多,一大批农机大户顺势诞生。”今年夏天,由26位夏村镇炉上村村民自愿成立的兴保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凭借17台大中型拖拉机、26台联合收获机、15台免耕播种机,在三夏期间完成夏收23500亩,收入193.5万元。在威海,像兴保田这样已经形成产业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51个,覆盖47个乡镇,吸纳成员2250多人,它们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力军”。
威海全市的农机固定资产总值从5年前的19.7亿元,升至目前的32亿元。仅去年,30多万农机从业者的农机服务总收入达18.97亿元。机械耕作代替人工劳作,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其它产业。从2005年起,全市共有23.6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养殖、运输、务工、经商等二、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