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雷
潍坊是一座古城,文化丰富,历史悠久,她的风筝艺术天下闻名。自2006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这个蕴含着潍坊传统文化的风筝广场,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潍坊人给了她一个昵称:城市的会客厅,这也使其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新地标。
地下空间“换来”广场
风筝广场西傍白浪河,南邻世界风筝博物馆,四周高楼林立。风筝广场修建前,这里是潍坊市老体育场和少年文化宫。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逐渐荒芜的体育场成了少数市民晨练、法院宣判及焚毁非法出版物的场所。据市民回忆,当时周围净是些沿街小饭店,白浪河大桥下面成了无业游民的聚居地,那时很多开发商都想把这里建成市中心的商业网点。
作为潍坊的中心区域,此处—直缺少可供市民休闲的活动场所,从2002年开始,潍坊市政府便有在此打造—个现代化广场的构想。
“2004年开始引资在地下建设大型人防工程,市人防办的王玉春主任提议,能不能出让工程的地下空间使用权,将获得的资金用来建立地上广场。这个建议很快便通过了。”潍坊市人防办工程科科长王志杰介绍,这在全国是首创。
市长“盯出”民俗韵味
风筝广场全名为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地上为现代化的广场和滨河景区,地下是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广场。
“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文化”是风筝广场的主题,潍坊传统民俗与现代化在此得到了完美融合。广场采用的现代园林风格、构图及环境设施,处处透着现代人文气息,而广场内的民俗长廊和风筝印记,则将老人口中和书本上的当地民俗故事,搬到了读者面前。民俗长廊内塑立着许多人物铜像,每座铜像都代表了潍坊的—个民俗:手握剪刀的高密妇女正盘坐在方凳上,剪出美丽的窗花;潍坊的风筝明星杨同科老先生手拿毛笔为龙头风筝点睛;制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师傅正刷着颜色等等。风筝广场内处处都是风筝印记。历届风筝会的吉祥物、19个国家风筝协会和放飞组织的会徽,在广场内用铸铜刻成。广场中心矗立着—座18米高的白色鸢标雕塑,顶端的徽标宛如蝴蝶风筝,翩翩于“三翼”之上,城市的梦想在此起飞。
宾客漫步在风筝广场,感叹于现代风格的典雅大气,在传统的民俗传说前流连忘返。可又有几个人知道,广场上融入民俗韵味的创意和设计,是由当时的市长提出来的。修建风筝广场时,潍坊市市委书记张新起时任潍坊市市长。在施工期间,张市长每周都要去施工现场检查多次,指导工程建设。王志杰回忆说,最初的广场设计方案里,民俗长廊和鸢标雕塑都没有,在建设过程中,张市长看到设计方案中缺少潍坊特色文化,便—次次地修改设计,还将自己地构想加入进去。市长的“盯靠”,成就了风筝广场的民俗韵味。
广场“带动”周边腾飞
“风筝广场是全省乃至全国唯—的突出风筝文化的大型广场,她的建成,极大提升了潍坊作为世界风筝都和文化名城的形象和品位。”潍坊市人防办副主任李希斌表示,风筝广场的建立,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也极大拉动了周围城市经济的腾飞。
潍坊人给了风筝广场—个昵称:城市的会客厅。每到夜晚,广场便成为了市民饭后运动休闲的首选之地。自发组建的跳舞团、老年合唱队、露天剧场的群众表演等不断吸引着更多市民参加,踢毽子、打羽毛球的人群成群结队。广场中央还有蝴蝶造型的大型音乐喷泉,喷泉会随着音乐起舞,尽情演绎泉音—体、水乐合拍的宏大气势。
风筝广场依偎着流淌不息的白浪河,原来的脏乱差早已随河流逝,如今风筝广场旁边有潍坊最繁华的商圈和最高的住宅区。风筝广场的建成是潍坊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潍坊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的—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