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泰安11月1日讯1日,泰安市3.5万名人口普查员开始入户进行普查。早在去年7月份,泰安就开始着手准备此项工作,规格高、工作细、人性化操作成为此次人口普查的特点。
泰安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赵明旭介绍,泰安市此次派出了3.5万名人口普查员,很多都是选派的地方骨干。选出这些普查员之后,专门对他们进行了培训,还对普查员入户登记进行了实战演练。同时,泰安市于去年11月底完成了县市区人口普查领导机构的组建,今年3月底完成了乡一级的机构建设。成立机构后,又建立了规章制度,并选取泰山区上高街道办事处作为人口普查试点,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
“我们与国土部门合作,依照国土部门出具的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对普查区域进行了划分,对城乡属性进行了界定。公安部门为了配合人口普查,还开展了户口整顿活动。”赵明旭说,从机构配备层次、管理水平以及各地的重视程度来看,此次人口普查规格比以往水平都高。比如为了防止漏报、瞒报,国家要求把通知下发到县市区一级,但泰安市都下发到各乡镇。
针对外籍人士增多的现状,在做好提前摸底的同时,泰安市在各单位内都选配了懂外语的普查员。
与2000年举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在普查对象、方式及统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变化1:普查对象
外籍人士首次列入普查范围
“与10年前的人口普查不同,这次人口普查的对象加入了在国内的外国人。对于外国人的普查,我们也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泰安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光泰前街道办事处就有32名外籍人员。针对这些外籍人员,印制了专用的人口普查登记表。与中国居民相比,外籍人士所用的登记表项目较为简单,像做选择题一样,只需标示就可以。”泰前街道办事处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米亮说,泰安市外籍人士最多的应该是高校,上次摸底,一个高校好像有大约400多外籍人士。
泰安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赵明旭介绍,为方便外籍人士参与人口普查,学校普查小组都聘请了英语专业的普查员进行普查,社区也都有懂英语的普查员进行指导。
变化2:准确性
以半年为时间节点
现在人口流动这么大,如何避免重复普查成为市民关心的问题。对此,泰安市创新登记原则,以半年为时间节点,采取使人口普查过程更为严密的措施。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是按照现有住户加户籍外出原则,而以前是按照常住人口原则。”泰安市人口普查员张璐璐告诉记者,为了防止出现重复普查现象,他们按照规定,以半年为时间节点,对已离开辖区半年以上的人员,问清去向,不再进行人口普查,而是由当地人员进行检查。
变化3:人性化
电话预约便签提示
1日,御碑楼社区人口普查员刘辉接到了居民高文杰的短信,称上午家中有人,可以填写普查信息,刘辉接到短信后随即上门。“现在电话、短信、网络通讯都很方便,普查效率大大提高。”参加了两次人口普查的老普查员李秋泳说。
科大社区居委会书记王相红说,科大社区准备了六七百个各种颜色的小便签,上门登记遇到居民不在家时就贴一张。家住科大社区的孙女士称,她下班回家一眼看见了小便签,直接去社区服务中心填写了信息。
普查首日遇到难题
入户难:亮明工作证就是难进门
人口普查工作中入户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居民家明明有人也不让进门,愁坏了人口普查员。
泰前街道办事处米主任对记者说:“今天我入户调查,在一户人家门前听到一个小孩的声音,说不认识我们,不能给我们开门。”前灌社区人口普查员刘振有说,他去一户人家进行普查,屋里明明亮着灯还开着电视,可是敲门就是没人开,“大晚上的,我在那里敲了10分钟,没有人来开,我只好走了。”他说。
后七里社区谷副书记告诉记者,他们社区几乎每个人口普查员都遇见过这种情况,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给他们看工作证也不行。遇见这种情况,他们只有多去几次了。
找人难:为填一张表跑了三次
1日上午,后七里社区人口普查员刘桂芳拿着一张人口普查表进了社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为了这一张表,我跑了3趟。”刘桂芳说,早上7点半她去了一趟,发现该户家没人。下午5点多她又跑了一趟,住户还是大门紧锁,直到晚上9点多再去时才见着户主并进行了登记。
“跑3趟还算是少的,有的户主比较难找,跑五六趟的都有。”财源街道办事处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人崔玉洁告诉记者,财源街道办事处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老住宅区和新建小区并存等特点,找人难的问题特别突出。针对这个问题,他们采取了分类措施,老居住区重点在白天普查,新建小区普查工作集中在晚上。
故事
两块手机电池一会儿就用完了
记者在财源街道办事处了解到,由于人口普查工作很复杂,人口普查员经常会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而办事处的人口普查员则成了他们有问必答的“百科书”。
“这个就按一个初生儿登记在户主姓名底册上,短表上先不用登记,你听明白没有啊?”记者见到财源街道办事处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崔玉洁时,她正在通电话。崔玉洁说,旧镇社区一个人口普查员遇到了搞不清楚的问题,社区一户人家有一个新生儿,还没有名字和户口,不知该如何统计。她反复给社区工作人员做解答,电话打了5分钟。
“没办法,人口普查就是这么琐碎,政策领会了,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还是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崔玉洁说,自从人口普查工作开始以来,街道办事处人口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成了各社区人口普查员的“百科书”,每天负责接电话解释普查办法问题。“白天电话还算少,主要集中在晚上6点到9点,两块手机电池一会就用完了。”崔玉洁说。
“人口普查办法是4开的大书,足足有1指厚,我全能记忆并领会,包括人口普查表上的条条目目我也能记得。”崔玉洁说。
第四趟才找到磨剪子的老人
“那时候通信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找个人可费劲了。”1日,御碑楼社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员李秋泳谈起他历经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感慨地说。
李秋泳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正赶上市政府西迁,整个御碑楼社区人员居住分散,给他们这些普查员出了一个大难题。他至今还记得当时有个70多岁的老人叫李光安,从东北搬回泰安居住。老人的户籍在御碑楼社区,由于搬回家乡时正赶上拆迁,老人住在了岱岳区。李秋泳辗转打听了十几个人,最终了解到老人暂住在大河附近的杜家庄。李秋泳和几名普查员骑着自行车3次登门却没有找到老人,原来老人经营磨剪子抢菜刀的活计,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回家时间很不确定。
“那时候也没有通讯工具,我们又联系不到老人,只好采取最笨的办法,勤跑着点,终于在第四趟去的时候,才碰到老人挑着担子回来,这才登记上。”李秋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