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三次普查都用算盘,1982年以后用上了电脑
六次人口普查见证聊城变化
  • 2010年11月04日 作者:
  • 【PDF版】

    11月3日,刘海清老人在锻炼身体。 当天,她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她所经历的六次人口普查。

    本报聊城11月3日讯 从1953年至2010年,57年时间聊城历经了六次人口普查。3日,记者采访到多位经历过六次人口普查的市民,听他们讲述五十多年时间里聊城的变化:伙食越来越好了,房子变大了,识字的人多了,普查的内容越来越详细了,人口普查统计也从打算盘过渡到了电子计算机输入。

    古楼街道办事处80岁的老人邵大爷说,现在普查的内容太详细了。“我昨天听孙子说,家里有没有厕所还要问。”老人不解地说,第三次和第四次普查时,他领着普查员到过居民家中,第三次时大多数人家都没有电视,少数人家只有黑白电视,第四次时好多人家里都有了彩电。老人说,“现在问的内容多了,越来越正规了。”

    刘海清老人是1953年、1964年、1982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员,后三次她则是以普查对象的身份出现。“我做普查员时,只普查常住人口,如果你不在这里常住,就不是普查对象,而现在只要是屋里有人就得登记。”“记得第一次普查时,都到吃饭的时间了,居民家中还没开锅,主要是家里没粮食,只能挨饿;第二次普查时,还吃不起白面馍馍,当时都吃玉米饼子或窝窝头。”刘海清介绍,第三次普查时,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居民家中吃上肉了,还经常有人客气地让吃完饭再回去。老人幸福地说,“生活越来越好了。”

    刘海清说,她觉得这三次的变化是:第一次穷人多、第二次做买卖的人多、第三次有正式工作的人多。

    陈荣成忆六次人口普查之变

    普查项目越来越多

    陈荣成老人今年64岁了,他亲历了六次人口普查。“都过去快50年了,有点记不清了,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普查越来越正规,普查项目越来越多了。”陈大爷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他才7岁,当时跟着父母到街政府去登记,人家问,父母答,一会儿就弄完了。

    第二次普查时陈荣成已进工厂工

    作了,当时的个人信息车间司务长都了解,司务长直接给登记。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也都是父母给登记信息。以前到处是熟人,邻居都经常在一起玩,现在小区里到处是不认识的人。

    “原来觉得人口普查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现在感觉人口普查人人有责,电视上播、报纸上登,俺觉得这事挺重

    要的。”陈大爷笑着说,人口普查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填的项目越来越多,原来只问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现在这个表还要填住房面积、房屋间数、普查时点居住地、离开户口登记时间……项目太多了,我还没看完就被整晕了,不知道说啥了,还不好意思老问,”陈大爷不好意思地说,最后还是人口普查员解释了一番,自己才搞清楚。

    “李王氏”、“刘王氏”少了

    名字变化折射时代进步

    家住聊城市区的刘海清老人,今年74岁了。从1953年起,刘海清参加过三次人口普查,都担任人口普查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她17岁,因为她上过学有文化,被当时的街政府推选为人口普查员。

    刘海清说,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工作,工作时挺不好意思,可老乡都很热情,没有一家不配合的,有的还留他们吃中午饭。“那时识字的人少,有的人连名字都没有,就随便起个名字,叫‘李王氏’、‘刘王氏’的人特别多,有的人连出生日期也不知道。”

    此后,1964年、1982年的全国第二次、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刘海清明显感觉到叫“李王氏”、“刘王氏”的人少了。“到了1964年,这样的名字就少了,1982年就没出现过这样的名字,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了。”

    刘海清说,三次普查统计数据时,他们都用算盘,四个人一组,一个人打算盘核算数据,另一个核对数据,其他两个人在旁边监督。“那时可不像现在还有计算机,连计算器都没有,只能用算盘。统计数据时,连续半年,每天都要打算盘,打得手都麻木了。”

    前三次都是村里会计普查

    普查员工作越来越正规

    刘先生今年75岁,他经历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由于时间过得太久,他并不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可对普查员的工作,他还是很有印象的。他说:“相比于过去,现在普查员的工作越来越正规,统计的数据也越来越详细了。”

    刘先生说,1996年以前,他一直生活在农村。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他17岁,村里的大队会计去他家里,说是要普查人口数量,他们也没当回事,就让会计随便记下了人名和数量。“那时村里没几个人,大队会计对谁家有几口人了如指掌,还用问吗,谁家什么情况,他都掌握。”

    刘先生说,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他们那个村的大队会计没再来他家,而是变成了邻村大队的会计,会计来到他家,逐一问了情况,登记了:姓名、年龄、成分、文化程度等。没用几分钟就把所有的问题回答完了。“那时讲究村和村之间的对调,不过都是邻村,有的情况,他们也了解。”

    刘先生说,1982年以后的几次全国人口普查,邻村的会计也不来了,村里派来了专职的人口普查员,他觉得这次来的人口普查员文化素质高了,问的问题也多了。“那时就比前几次正规多了。”

    “现在更正规,普查员普查时都出示证件,这样更让人放心,填写的表格项目也详细了。这是好事,国家就更能清楚地了解基层人的生活环境,才能制定出更好的国策。”刘先生笑着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次人口普查见证聊城变化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