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的“十大守望者”中,有知名的民间艺术家,更多的是不被人所知的文化志愿者,有的二十几年来背着相机走遍成千上万个古村落,为后人留下珍贵又美丽的历史影像;有的记录并研究村落里的每一个人文印记;也有的倾尽家财换得民俗文物,建立民俗博物馆,执著于把这种文化痕迹留存并展现给社会……
马春霞:
用镜头记录回族民俗
现任职于菏泽牡丹区文化馆的马春霞被称为回汉民族团结的使者,她怀着对民俗事业的热爱,克服来自家族和民族的重重压力,用镜头记录了外人难得一见神秘的回族葬礼,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回族婚嫁、开斋节等场景的图片,忠实记录了鲁西南一带回族群众的生活习俗。
范正安:
让泰山皮影享誉世界
范正安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的唯一传承人。2007年6月他到北京参加全国“非遗”展,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誉,并获得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近年来,范正安随齐鲁文化报告团到法国、韩国以及国内几十所高校表演,将山东的民间艺术通过自己的传承在当代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姚忠贤:
让古老琴书变“青春”
姚忠贤是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传承人。他14岁跟随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学艺,后通过不断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代表作有《亲上亲》《生灵叹》《反正话》《梁祝下山》等。他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不断地给琴书加入时尚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观众。
田传江:
乡村民俗志写作第一人
他是中国乡村民俗志写作的第一人,地地道道的农民民俗研究专家,也是以农民身份走向北京师范大学讲坛的第一人。他长期生活、工作在乡村,进行了艰苦持久的民俗田野调查,整理出百多条民间故事、歌谣与谚语。他花费将近十年工夫调查研究,写了一部《红山峪村民俗志》,同时还写了二百多万字的《民俗日记》、《家庭档案》、《土地档案》等。
巩日祜:
收藏古狮2900余件
桓台万狮博物馆馆长巩日祜从小没上过学,但他对民间文物的保护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他经营一家宾馆,多年来所挣的钱都投入到了民间文化的保护中。经过长期的收集,目前万狮博物馆已经拥有了2900余件藏品,并成为当地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
何晓铮:
开门收徒传承面塑
他的面塑绝活多年来为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和艺术享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何晓铮几乎每年都要参加或举办展览,向世人展示山东面塑艺术。何氏面塑秉承传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他为了弘扬传统艺术,打破过去祖训,开门广泛收徒,使得山东面塑艺术后继有人。
姜殿平:
寄情民俗收藏的村官
他和他率领的胶东莱西水集二村投资1927万元建起全省最大的村办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成为青岛首批十四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
馆藏文物有历朝历代的农耕器具、各种古车等载运工具、纺织刺绣缝纫工具以及各种手工和制造用品、红白喜事及祭祀用品、历代家庭生活用品等民俗物件6600多种(件)。露天陈列各种农耕石器工具、加工工具和民用生活类器具上万件。
逄焕健:
面食模具获基尼斯之最
他多年来收藏民俗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民间工艺美术品43000余件,其中专题民俗藏品有三大系列:山东民间剪纸8900余张、东方文化艺术品1100余件、胶东面食模具5300余件。2009年荣获《收藏历代面食模具数量》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逄焕健不仅收藏,而且还研究。目前他是青岛博逸轩文化有限公司的经理,他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收藏民间藏品。两年前突然患癌症的他,肺切了两片。但身体一康复,他马上又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中来。
樊存常:
孔孟之乡的“梁祝”专家
2006年5月20日,孔孟故里山东省济宁梁祝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樊存常从事梁祝文化研究十余年辛勤努力的结果。可以说,如果没有樊存常的梁祝文化研究成果和他积极努力的争取,根本不可能有济宁梁祝传说的“申遗”成功。樊存常从事梁祝文化研究十余年,先后出版了《梁祝传说源孔孟故里》等专著,被誉为“孔孟之乡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说的第一人”。
褚祺:
创意性开发枣庄民俗
他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意性地开发利用一一一开发保护枣庄“古峄县八景”之一一一一“仙洞悬云”,并将其打造成“仙人洞”景区;他开发保护枣庄冠世榴园的发祥地,并将其打造成中国第一个福文化园一一一“万福园”景区。他业余进行石碾和石磨的收藏,目前收藏数量已达到3万个,同时还进行根雕、奇石收藏。与此同时,他还有多本学术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