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大集去留之辩
  • 2010年11月06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张榕博

    透过集贸市场办公室的窗户,长达三公里的青岛市李沧区李村大集只能看到不停穿梭的人流。对于集市的管理者、全国劳模张代成来说,相似的情景他已经历了20多年,大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气,但现在,不一定什么时候,一纸大集解散通知就会贴到办公室门上。

    随着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一天天推进,以及李沧区因青岛北站、地铁建设而凸现的青岛市内外交通中心枢纽的“城市客厅”地位,这个从明末发端、沿袭了近300年的李村大集,如今正夹在未来的世园会园区和青岛的新“城市客厅”中间,处境尴尬。

    当地政府给这个李沧区的“文化名片”指出了三条出路:原地升级、异地搬迁、就地解散。围绕李村大集的去留问题,各方博弈和暗战正在进行。

    大集式生活

    “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俺爸带我去赶集,今年我爸70岁,只要有集,他风雨不误。赶集就是个事儿,一到时候非去不可。”

    11月3日早晨6点,农历九月二十七,在起始于李村河东李桥,并从向阳路桥一直向西的约三公里河道上,第一个支起帐篷开门做生意的小贩等待着天明,以及延续了上百年逢二逢七开张的李村大集。

    “活虾、活蟹子嘞,买点吧”,在这儿贩海鲜的莒县人丁来英一边低沉地吆喝,一边将刚刚从沙子口运来的梭子蟹、虾虎摆在摊儿上。他开玩笑说,早晨起来练练嗓子,一会儿等大集上人多,大家都吆喝起来,再练就来不及了。

    向阳路桥墩下,一口大黑锅里正咕嘟咕嘟冒着泡,里面煮着发黄、无法辨认的食物,锅壁上还贴着几块肥肉。大锅周围,十几个马扎上已经坐下了第一批吃早点的几名务工者。

    “在这里吃这个刚烤出来的河底脂渣,就上火烧和白酒,那别提多好吃了。”来自吉林白城的小伙儿田振勇递过来冒着热气的火烧和脂渣,非让记者也暖暖身子。

    这时,一辆辆大车从河底另一头驶来,海阳苹果、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章丘大葱,还有附近几个村居民带来的一土篮萝卜、西红柿,手艺人带来的编筐、木匣、手写对联、花鸟虫鱼陆续填满了市场。

    前来赶集的人也从四面八方拥来。整个大集外,被带动起来的李村商圈每条街巷也已人山人海。

    青岛市李沧区文化馆老馆员、年近80岁的张崇纲老人在《李村大集古今考》一文中这样写道:

    “明正统年间,云南移民李氏在即墨东留村暂作停留后,举家南移,迁到李村河中游北岸落户,起名‘李村’。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出版的《即墨县志》所附即墨县地图上,就重点标有‘李村集’的地名。一直以来,李村大集就是山东四大集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还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百多年前,李村大集被德殖民,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村大集周边又成为日军碉堡的‘卡子门’。1949年6月2日黎明,李村大集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从东线进攻青岛市区的攻城部队……”

    “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俺爸带我去赶集,今年我爸70岁,只要有集,他风雨不误。俺奶奶今年97岁,小脚,前几年只要她还能动弹,就一定去赶集。这几年不能动弹了,还要我常去给她买烤烟。”住在沧口的个体户穆宝成年近五十,现在他经常和儿子一起赶集。虽然超市货也挺全,但是门对子、席子、大福字这些超市就没有。大集上的菜都是各地农家自己种的,干净便宜还好吃。“赶集就是个事儿,一到时候非去不可。”

    今年86岁的张粟棠老人从小就在李村集附近的东李村生活。她说,年轻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在大集上看茂腔,“几个人搭个草台唱戏的,弄个箱子往上面一站,就开唱,没钱捧人场,有钱就扔几分钱给他。”她说,虽然现在很少在大集上碰到唱戏的,但这仍是她平时的一个念想。

    (下转B02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大集去留之辩
城市化背景下的博弈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