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台红富土的困境与突围
  • 2010年11月17日 作者:
  • 【PDF版】

    烟台—位苹果商收满了—货车红富士苹果。烟台苹果如何突围,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本报记者 王鸿光赵金阳 摄

    本报记者 吴永功崔岩

    近年来,占种植面积80%的红富士苹果受到了外地早熟苹果的冲击,“—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再。日前,本报记者下乡村到地头,专访业内人士和政府官员,对烟台苹果当前发展遭遇的阻力和出路进行了探访。

    晚熟:烟台苹果不再—统天下

    “在2005年,陕西已经取代山东成为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第一大省。”烟台农科院副院长姜中武透露,在全国市场上,烟台苹果正遭遇以陕西苹果为代表的外地苹果的包围。

    姜中武告诉记者,虽然烟台苹果单产、优质果率和出口果率仍然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危机迫在眉睫。“可以讲,烟台果品一统天下、一枝独秀的局面已彻底被打破,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陕西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烟台红富士苹果上市时间偏晚,给外地苹果以可乘之机。在烟台现有的苹果栽培品种中,红富士等晚熟品种占到了苹果总面积的80%左右,每年7—9月份,除了嘎拉等个别品种少量上市外,在市场上鲜见烟台苹果供应。

    而同期,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光照等原因,陕西红富士早于烟台红富士三到四周上市。“为了抢占市场,每年中秋和国庆节两个市场需求旺季,许多果农将晚熟品种提前采摘上市。”姜中武说,这也导致了果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了烟台果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

    100多个品牌自相残杀

    烟台市苹果协会会长赵培策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正在制约烟台苹果的发展。

    赵培策说,烟台苹果尽管在国内外市场拥有良好的口碑,但由于未形成统一品牌,单是烟台境内就有100多个品牌自相残杀,再加上外地果企打着“烟台苹果”的幌子混淆视听,市场上的烟台苹果鱼龙混杂。

    赵培策说,2008年12月3日,“烟台苹果”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烟台苹果终于有了进军市场的统一“大名”,并受法律保护。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商标在推广中居然遇冷了。除去牟平果品公司这家试点单位外,剩余企业纷纷排斥甚至抵触这套管理办法。

    “之所以没有引起重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意识理念问题,长期的粗放经营还没有完成很好的转型。”赵培策说。

    突围:政府加力技术创新

    烟台市农业局一位农业专家告诉记者,在陕西,政府把苹果生产作为省长工程来抓,建立了省地县三级果业管理体系,实行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2002年陕西省还确定了把果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这位专家说,根据《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烟台把机械制造、电子产业、黄金、食品工业规划为四大支柱产业,而对于果业发展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这种情况也正在得到改善。据了解,近几年,烟台市每年为烟台苹果投入约1000万元。10月中旬,上海世博会上,优质烟台苹果精彩亮相,烟台主动向外营销。烟台政府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烟台市将会有一系列推介“烟台苹果”的营销大动作,“现在还没最终敲定方案,不方便透露。”

    除了品牌营销之外,苹果树树种的技术创新也被提上了日程。在栖霞蛇窝泊镇,记者获悉,在未来几年内,烟台苹果的果树品种将会逐步更新为“极矮化”红富士品种,亩产量是烟台红富士的三倍,而且丰产期比烟台红富士早三到四年,此举被看做是在种植管理方面应对陕西苹果的一个有力策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台红富土的困境与突围
烟台苹果广告语继续征集
88人报考省鲁菜研究所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