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草根脊梁”宋煊文
  • 2010年11月17日 作者:
  • 【PDF版】

    宋煊文唯一一张“照片”。这是对照其儿子宋埙吉的照片,由他的孙子宋复生请人素描、修正而成。

    宋煊文故居院内。1986年由山草苫顶换成了红顶。

    这是通往棉花山宋煊文故居的乡间土路,百年路径未变,只是宽了些。百年前,正是沿着这条路,宋煊文为民请命,奔走呼号,掀起了惊天风云。也是从这条路,他们父子5人逃亡到黑龙江。

    文/片 本报记者 高洪超 通讯员 许文娟

    1910年5月,农民宋煊文为减轻包括自己在内的农民们的苛捐杂税负担,独自从今天乳山市海阳所镇杜家岛村棉花山的四间草房出发,先横海再步行到今天海阳市凤城镇,找海阳县令商议“锁链能否松一松”。

    贪酷成癖的县太爷不习惯“被商议”,他下令逮捕“出头椽子”宋煊文,一场万余农民自发参与、攻破海阳县城的武装反抗由此爆发。宋煊文引发的这场草根抗争,与莱阳曲诗文、招远郭福年组织的农民抗争一起,史称“莱海招农民抗捐抗税斗争”,构成满清王国覆灭前夜的最大民变。百年后,宋煊文故居频频迎来瞻仰者。

    偏僻小四合院见证百年风云

    从乳山城到杜家岛村有城郊班车,30公里的路约需1个小时。但班车终点所至之杜家岛村并非宋煊文故居所在,宋居在村本部以西约4华里的棉花山上。这里现有5户人家,原名棉花山村,1942年并入杜家岛。上岛后,一条土路沿棉花山和大海的交融线,蜿蜒西向,上山下坡,需半个多小时的步行路程。土路尽头,数栋红瓦房零落间隔,东西散布,短而起伏的街道寂寥无人,其中,最陈旧、低矮的红瓦房院落正是宋煊文故居。

    这是一座由两排各5开间连栋红瓦房组成的普通院落,5间正房在南,5间“倒厅”在北,院门也朝北,一反传统民居坐北朝南的风水布局。“倒厅”东第二间兼院门、“过道”,正对院门是一个照壁,青砖砌边,白灰抹面,正中嵌一斑驳青黄条石。青石边阴刻嘉禾图案、正中阴刻“宋煊文故居”楷字。转过照壁,院东是3间厢房,院西是猪圈,典型胶东农村民居院落。站在院内可以看到西面海中俗名棉花岛的蒲岛,出门或坐在北倒厅炕上可看到北面的大海,门前山脚下约50米,就是俗称沙港的海湾。

    除1986年新翻修更换的红瓦顶,宋煊文故居与附近院落明显不同。房墙、院墙都是不规则的大石头或地瓜石拼砌而成,没有水泥墙皮,裸露的石墙上,百年前弥缝填隙的小白灰已泛黑,但结实得很。

    当年的棉花山上只有两户人家,宋煊文一家,还有一户也姓宋。宋煊文有四个儿子,依长幼分别是:宋坤吉(字舆芳)、宋埙吉(字绍伯)、宋增吉(字依川)、宋升吉(字吉高)。如今,留居棉花山的宋煊文后裔只有两个重孙宋庆鸿、宋庆基,一个72岁、一个68岁,其他后裔都走出了偏僻的棉花山。

    72岁的宋庆鸿参加过陆军、担任过杜家岛村支部书记,他豁达而有长者风范,渔农兼做,同时照看宋家老宅。这栋老宅房产证上写的是“宋庆鸿”的名字,但在宋庆鸿心中,自宋煊文起,宋家就没有正式分家,所以,宋煊文故居依然属于宋氏家族,“外面或身边的兄弟子侄不会计较,但我不会把老宅当成自己的!”

    在宋庆鸿记忆中,这座祖屋南北共3排,最南一栋3间,北面两排各5间,间有3间东厢房。1980年,因久无人居,南三间草房倒塌,现仅存屋框地基。5间南正房的东四间是最早修建的,1965年接建西一间,自他1940年代记事起,5间临街北倒厅就存在。到1986年,现存两排共13间老房还是山草苫顶,此后全部翻修换成红瓦,但室内布局、隔断、墙体、窗棂基本未动。

    南正房东两间老屋有两个让宋庆鸿至今不解的谜,一个是两盘火炕的独特结构:靠窗部分系泥面,外炕面却是木板,炕下支撑类似木凳,一盘炕凉热兼具。胶东传统民居的屋内隔断用材先是泥矶、现是红砖,而这两间老屋的隔断却都是木板。

    就在这栋孤独、低矮的山草房内,看着窗外大海,听着涛声,当年57岁的宋煊文,以一介草根担当一方庶民之厚望,在满清帝国的肘腋之地山东,掀起了震荡爱新觉罗氏专制政权的滔天巨浪,也由此成就了他至今为人敬仰缅怀的草根风骨。

    在牢房中调侃“戴上长命锁了”

    关于宋煊文、宋埙吉父子同进牢房这段经历,幼年的宋庆鸿不止一次地听奶奶林淑芬讲过一个冷笑话,这个笑话也许能多少表露宋煊文的性格和心胸。除此,关于这座院落与那场历史风云的枝枝节节,老人一点不知道。

    父子同囚禁于海阳县监狱一个牢房,宋煊文父子都配枷戴锁。看着儿子,宋煊文调侃自己,“儿子,少时候家里穷,没钱买长命锁,而今,爹老了,戴上长命锁了!”所谓“长命锁”,材质一般是银的,挂在儿童脖子上,寄予辟灾去邪、长命百岁的长辈心愿。

    1915年7月,宋煊文腰患痈疮,不治而逝,终年62岁。这位风云动天下的民间耆老归葬南泓村南、南夼村北的宋氏祖茔。43年后,这块俗称“中堂”的平坦地,被1958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相中,宋煊文墓被平毁,当时,宋家无一人在场。从此,宋煊文那敢于面对权贵屑小的铮铮硬骨四散于野,荡然无存,只剩下可被任意涂抹的干巴文字和些许传说。

    说到这一段,宋庆鸿、宋庆基兄弟俩先是沉默,继而感叹“那时候,一扒平了,都不要骨头,无人收拾”,原因是“谁也不敢问,否则就是复旧!”宋庆鸿甚至记得,当年20岁出头的他在海阳所公社驻地参加大炼钢铁,人们用棺材板子当柴火炼钢,还要“赶英超美”。

    宋煊文没有留下一点原始文字或影像资料,但故居正房的像框子里保存着一帧他的“照片”,宋庆鸿说这是由在济南的五叔宋复生寄来的。宋煊文生前没留下照片,二子宋埙吉倒是留下了。宋埙吉为人处世颇有乃父风范,长得也与他最像,否则宋家也不会由他出面到凤城救人。宋复生当过济南“业余40中”校长,他请人照着宋埙吉遗照,素描了那张宋煊文画像,这张照片是宋家第一次公开,也是宋复生请人制作了宋煊文故居照壁正中的那块青黄石雕。

    三进县衙为民请命

    虽然只过了100年,但关于曾祖宋煊文领导的那场草根抗争、自家老宅发生过的那些动魄往事,作为直系重孙,宋庆鸿几乎讲不出一点。这位老人坦诚地说“自己还不如别人知道得多!”一代人物宋煊文只化做了《辛亥革命前莱海招抗捐运动》、《乳山市志》上的干巴百字,沉重如枷的历史再次风干成可被涂抹的说教。

    满清时的乳山南部包括海阳所在内,属海阳县,县衙驻地今凤城镇,宋煊文出生在海阳所镇南泓村。他上过9年私塾,中过监生,18岁时父母去世。1874年,为生活所迫,21岁的宋煊文携妻抱子离开南泓,举家迁居村西12公里、一海之隔的险岛(今杜家岛)棉花山,替富户看守山林和草庵,此后直到1908年。

    1908年,海阳知县吴延祚搞乱摊派,强捐滥纳,宋煊文被迫从偏僻的海岛出场,55岁的他先坐船登陆,再步行40多华里,赶到凤城理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吴老爷让步,宋煊文却从此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转过年来,新任知县方奎搞所谓“新政”,改巡警局为所,这需经费,他的开源办法是增收“店铺捐”,加收契税。威望正高的宋煊文被公推向县署反映民意,方老爷置若罔闻。宋煊文希望在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他写了一篇分析文章,陈述政事利弊,派次子埙吉送到济南呈巡抚孙宝琦。孙宝琦委托登州知府查实纠正,但方奎依然故我。

    1910年春,海阳县开征当年国税皇粮,方奎要求以传统制钱、新兴铜元三、七比例缴纳。这时的满清帝国货币流通体制中,圆形方孔的传统制钱已势微,市面流通不敷用,强征三成制钱的新规引起乡民激烈反对,宋煊文联合乡民为此先后10次上书未果,不得不再赴凤城,当面向方奎表达意见。

    为民做主惯了的方奎不喜欢“被商议”,他怀疑宋煊文带百姓闹事,于5月4日将其逮捕,革去监生名头,以“抗粮恶棍”罪名下狱。同月30日,在凤城街头,奔波救父的煊文次子宋埙吉拦道,向前来视察的登州知府文淇喊冤,恳请释放其父,遭文淇扣留,一并下狱。

    宋氏父子身陷囹圄,引起民愤。6月6日晨,数千渔民、农民,自备干粮,扛钁头、铁锨、木杈,从四面八方向凤城进发。沿途如滚雪球,最后万余人包围凤城。方奎不低头,反而押着宋氏父子登上北门城楼,意在恐吓。宋煊文劝民众暂退,但群情鼎沸,西门外的民众攻破城垣,打开西门,方奎逃匿。这时的宋煊文仍想在制度内解决问题,他设法请回方奎,劝其与群众见面。7日,在强大压力下,方奎行缓兵计,答应民众要求,同时把斗争矛头引向乡社缙绅。宋氏父子返家,海阳西境群众则从8日开始在境内“闹劣绅,分大户”。脱身的方奎向上报称“民变”,道台陈公亮微服私访后,认为并非“民变”,实因方奎“贪庸昏劣”造成的民愤宣泄,方奎被罢免。

    海阳农民的这次攻城,在同时期莱阳、海阳、招远农民的抗捐抗税斗争中,是最先发生的,对抗烈度也最低,但满清政权处置不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同年7月4日,曲诗文领导的莱阳10万农民追讨备荒积谷运动被迫转向武装起义,遥在北京的满清军机处判断胶东局势恶化。山东巡抚孙宝琦、道员余则达开始复查海阳事件,在既得利益受损的乡绅推动下,两人会同海阳新知县许廷瑞拿出了“胁从解散,缉拿首要”的最终解决方案。接到急报的宋煊文带着4个儿子不得不远走黑龙江避难,而曲诗文则于1914年在莱阳被民国政府知事周大封逮捕,押至烟台枪杀。

    次年辛亥革命的炮声中,满清帝国覆灭,煊文父子返乡。经历了此番劫难的宋煊文思想先进,把自己的4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送进新学堂。此后,四子在本地姜格、西泓、南泓、杜家岛等村校当老师,其中,最有乃父风范的二子埙吉还走出乳山,到蓬莱任教。他的11个孙子,除两人因身体原因留居棉花山,另9人都在纷扰乱世中找对了时代脉搏,参加抗日或解放战争,其中的宋寒毅于1938年参加抗日军队,20世纪70年代后还担任过共和国驻摩洛哥、苏丹大使。

    宋煊文生于1853年,逝于1915年,今天乳山市海阳所镇杜家岛村人。在杜家岛村本部西约4华里的棉花山上,这个清末监生留下了一座旧四合院。在胶东地区,比于红瓦、红砖、水泥砌墙的现代民居,这个院低矮、陈旧,但因了百年前那次“出头椽子”式的草根抗争,3年来,这座宋煊文曾居住、历经旁接拆修的四合院,引来众多民间人士参观和文物部门关注。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草根脊梁”宋煊文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