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包VS公德孰轻孰重?
“中学生集体不让座”引激辩
  • 2010年11月17日 作者:
  • 【PDF版】

    近日,南京公交车上7名中学生“集体不让座”的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数万网友对这起事件发表了评论,同时也展开了激烈的道德“口水战”。很多网友对不让座的学生进行了指责与批评,批评“90后学生素质低”;也有网友站出来为学生们开脱,说学生不应该受指责。对此,记者专门对争辩双方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并请教育专家进行了点评。

    开脱方:

    让座不是义务。大河网网友“风雨无阻”指出:让座不是义务。一些不方便的人群比如老人、孕妇,去坐公交车之前就应该有思想准备,指望别人让座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用素质和道德这样的字眼,去胁迫别人让座,不大合适。

    不是不想让,是太累了。南京第九中学的学生陈峰说:“我们有时太累了,整天早起晚睡地学习,精神萎靡,书包又重,如果在公交上挤来挤去弄得头晕,会影响一天的学习效果,而两手空空的老人早晨锻炼的时候劲头比谁都大,为什么让我们给他让座。”

    多元社会应该有多元价值观。网友“暖春”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价值多元,选择多元,原来不让座是不对,现在不让座也有道理,对与不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老人挤占了公交资源。网友“青衣江中水”指出:高峰期乘公交车的老人太多,挤占了本应属于学生和上班族的公交资源,不仅使公交车更为拥挤,也给年轻人出了要不要让座的难题。

    群文化心理影响。高一女生李媛惠说出了她的尴尬:“我犹豫过也想让座的,但是有点不好意思,我旁边的同学都没让座,其实让座也需要脸皮厚、胆子大。”

    批判方:

    中学生存在道德风险。《北京晨报》在评论中指出:让不让座还只关系到义务和公德的问题,而学生借机发泄对老人的牢骚和不满,就暴露出了当今中学生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问题和道德风险。

    孩子们的极端冷漠和自私让人心惊。《北京晨报》在评论中还指出: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不是基于谁更累的考虑,而是着眼于人身安全。老人和孕妇更容易在公交车的行驶和急停中因站立不稳而摔倒,而年轻人反应机敏,自护能力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年轻人给病残者、老人和孕妇让座是出于人道关怀和着眼于生命保护,然而许多中学生无视这点,竟能旁若无人地在座位上“听MP3装傻”,这是一种极端自私和冷漠的行为!

    价值多元化不能成为忽视道德约束的理由。一网络责任编辑李先生说:文明礼让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素质,这是应当从小抓起的社会规范。任何“价值多元化”之类的口实,都凸显其极端自私自利的一面,凸显其浅薄的本质,我们决不能让这种“价值多元论”污染民族美德、人类美德、社会公德。

    逃避社会责任。网友“雕刻时光”觉得那些提出让老年人出行尽量避开高峰期观点的人更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因为害怕道德选择,所以就要求行为对象不要制造道德矛盾,这无疑是在逃避社会责任。

    专家点评:

    “中学生不让座的行为可以被理解,却不能宽恕他们对不让座行为心安理得的态度,更不能放任其反道德行为的高调与洒脱。”鲁东大学教育系主任张香兰博士指出。

    张博士分析说: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主动让座在我们的道德传统中已经是一种常识性的义务。然而这些家长和学生为自己申辩的时候却那么振振有辞,不禁让人感到吃惊和羞愧。原本无需争论的问题现在却成了议论的焦点,这说明人们加剧了对道德滑落的担忧。现代社会中,开放多元的社会状态给人们带来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但也带来了许多颠覆性的怀疑乃至狡辩。这些争论,貌似为个人权利争辩,实质是为求一己之私利,回避主流价值的要求,逃避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忽视社会道德基本准则的约束。若人人都以自利为基点,要求社会理解个体的“累”或“不得已”,那么社会秩序还靠什么来维持。所以我们对这种为一己私利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应该持批评态度。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虽然我们对‘中学生集体不让座’的问题持批评态度,却不应该对学生一味指责,而更应该看到事件背后的隐忧:是什么造成了孩子们如此自私冷漠?课业压力重、内心缺乏敬老意识只是问题的表象,我们更应该去探究其深层原因,并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造成一些学生自私冷漠心理的深层次原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美德教育的缺失。”张博士这样告诉记者。

    家庭美德教育缺失。现在的家长过度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本不在乎孩子怎样去做人,教育孩子“不吃亏”的理念,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学校美德教育缺失。学校总在说素质教育、学生减负,然而在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素质教育的声音却显得那么无力。学校升学率、教师教学成绩和优秀班级的评定基础一直是学生的分数,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最实惠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拿个好分数。学校美德教育已经微乎其微,即使有点,也统统都是形式主义,根本难以让学生入心入脑。学生已经变成了学习机器、分数奴隶、功利之人了,哪里还会注意什么道德素质。

    社会美德教育缺失。社会中成年人的行为没有为未成年人做良好的示范。每当挤在公交车上听到售票员“哪位乘客给老年人让个坐……”的呼唤,许多人选择了沉默以对,展示在孩子面前的反而是不少人为争抢座位相互指责、谩骂,甚至大打出手。

    解决“中学生集体不让座”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美德教育地深入推广。尤其是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优先位置,制订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德育方案,不能再停留在空泛无力的“口号教育”阶段。家庭教育也是极重要的部分,一些家长应当尽快从对独生子女一味娇纵、溺爱的怪圈中走出来,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从小教会他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成年人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表率作用。

    文/王伟凯

    本地声音

    多数赞成让座

    针对“中学生集体不让座”这一问题,烟台的孩子又是怎么想的呢?不妨让我们来聆听一下:

    如果在车上遇见需要帮助的人,我一定会让座的,在我自己没有座位的情况下,我会对身边有座位的人轻轻地问一句“叔叔(阿姨)您可以给这位奶奶让个座吗?”———烟台二中初三学生小华

    我自己有座位的情况下,我会第一时间让座,如果我自己也没有座位,那我也没办法。———烟台一中初二学生天强

    我坐车一般坐在最后面,遇到让座的情况比较少,很多在前面占着老弱孕残专座的人一般都会先让座了。———烟台奇山中学初二学生小敏

    要看是不是真正需要的人,老年人、孕妇、残疾人、抱婴儿的就会让座,还有老年人能不能避开学生上学高峰期坐车呢?———烟台三中初一学生小雪

    没有特别的想过让座,一样买票的情况下,让不让座完全是个人自愿。———烟台一中初三学生小迪

    记者采访中发现,烟台大部分中学生在遇到老弱病残孕乘车时都会主动选择让座。问其原因,孩子们笑笑说:“父母和老师平时都是这么教我们的,而且经常看到别人主动让座,自己当然也要向他们学习!”

    整理/吕天娇

    域外来风

    给有需要的人让座

    让座这样一件平常、普通的事,但是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对“让座”这一举动的感受却是有差异的。

    在美国,如果给一位看上去很健康的老人让座,很可能会被老人质疑,“难道我看起来不够健康吗?”

    同样在德国,如果强行给老人让座,老人可能因买的是站票而拒绝你的好意。和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尊老爱幼的观念不同,在国外,并没有让座的传统,外国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年轻人一般只给看上去走路微微颤颤,或身体不健康的老人让座。对于身体健康的老人,如果主动让座,很可能会招来老人的“白眼”。

    见习编辑:王伟凯美编/组版:孙雪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包VS公德孰轻孰重?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