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摇篮”之五十载沉浮
  • 2010年11月19日 作者:
  • 【PDF版】

    资料片

    文/本报记者郑雷片/本报记者 吴凡

    它胸襟宽广,任何老民俗工艺都能在此停靠;它雷厉风行,带领本土民俗工艺在国内外开疆拓土;它满怀慈悲,让濒临失传的民俗工艺有了接班人。它就是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是潍坊珍贵民俗工艺的聚集地和传承地。

    也许很多潍坊人都记不得家乡还有—个工艺美术研究所,但幸运的是,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它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成为省内四大工艺美术研究所之—。在传统民俗艺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磨合中,它不断壮大。在它宁静的港湾中,越来越多的民俗工艺将载着梦想起航。

    老工艺的重生

    经过多次搬迁,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月河路北宫街路口附近扎了根,并且独立拥有十亩庭院。里面有古色古香的展览馆,有朴实无华的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还有一个充满了潍坊传统民俗小吃的饭店。

    2003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空地。彼时,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职工也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2003年,空地找到了主人,主人也有了依靠。

    其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56年。1956年,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前身,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成立。那时,随着工商业改造,艺人们多数都改了行,手工艺品生产数量明显减少,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几近失传。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工作会议召开,潍坊6位从事嵌银、年画等艺术创作的老艺人参加。会后,心疼于一些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研究室决定挖掘风筝、年画、仿古铜、拓片、纱灯、铜印、核雕等7种潍坊传统工艺。

    为此,研究室工作人员开始了他们的巷战之旅,只为不错过一位能工巧匠。找老艺人难,说服他们加入研究室更难。有的艺人有工作单位,在说服艺人时,还要说服单位放人。仿古铜艺人玄祖基,就是研究室工作人员找了关系后用一个青年会计作为交换“换”来的。有 时候,为了说服艺人加入,研究室工作人员整天上门游说,一天不行,两天,一年不行,两年。核雕老艺人考功卿、铜印艺人于树千、仿古铜艺人玄祖基都是此时被调入研究室的。

    1960年,潍坊工艺美术学校创立,此时研究室也搬进了学校,开始培养传统工艺的接班人。1962年春节,后来任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的孙立荣等老艺人带着风筝去北京展览,在天安门广场放飞的40米长的大“龙头蜈蚣”和火柴盒大小的小“龙头蜈蚣”,让潍坊风筝在全国重新起飞。

    1983年,美国华盛顿州风筝协会副主任钱大卫专程来到潍坊,他们筹划在西雅图举办国际风筝会,邀请潍坊参加。然而在政府部门和研究室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他们最终说服钱大卫将国际风筝会从西雅图搬到潍坊举办。

    1984年,改名后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参与筹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会让潍坊随风筝一起扬名天下,也成就了工艺美术研究所。第一届风筝会后,国内外客户对潍坊风筝和其他工艺品的购买量大幅增加。研究所也在芙蓉街成立了工艺品试验厂,自此走上了自力更生的运营道路。

    磨合中的苦难与荣耀

    上世纪九十年代,手工艺品出口受阻及经营不善,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走下坡。1997年,如今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研究所所长丁传信接手艺美术研究所时,这家拥有一百多名职工的单位肩负着四百多万的债务,职工一年零七个月都没发过工资,研究所的水电暖也因欠费全部停供。

    受到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启发,丁传信想到了利用潍坊风筝的名气外出办展。1999年,研究所第一次带着风筝踏出山东省,在大连办展,研究所带去的四千多只风筝引爆了大连。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为研究所赚了十四万。

    挖到第一桶金的丁传信开始带领着研究所在全国各地展览民俗工艺品,并走出了国门。“走出去”不仅给研究所带来了效益,也打响了研究所和潍坊传统民俗工艺的品牌。2009年,马来西亚办了一个中国年,邀请24个国家的风筝代表团参加,丁传信是中国风筝代表团团长。在马来西亚国王亲自参加的闭幕式答谢宴会上,丁传信代表24个参展国家发表了讲话,这也成了丁传信一辈子的骄傲。

    外出展览,除了乐,还有苦。2002年春节,丁传信带领着十几个职工来到北京,在劳动文化宫举行风筝展览。为了节省经费,十几个人在一个十多平方米的铁皮板房里住了半个月。这个铁皮板房是在夏天给打工人员住的,没怎么带行李的职工们只能枕着裹了报纸的砖头、垫着身下的草席和衣而睡。2003年十一黄金周,丁传信跟职工在贵阳的白云公园进行风筝展览,七天的黄金周下了五天雨。雨天游客少,风筝也不能飞,这让研究所赔了七万块钱,这也是丁传信做的最大的一笔赔本买卖。

    丁传信有一沓记录研究所大事的小本子,其中一页写有一首打油诗:“冰冻三尺寒风雪,纸鸢腾飞云中托。正月初一家人聚,我等背乡度寂寞。人道水饺年象征,相隔千里冷水馍。鞭炮声声催人急,铁皮简棚草铺卧。”丁传信说,从1997年开始,研究所里40多名领导职工基本都没在家度过一次春节。

    不能断的传承

    当传统民俗工艺与现代市场经济碰撞,由于不适应市场竞争或缺乏传承人,许多民俗工艺都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困境,潍坊也不例外。幸运的是,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保存下来了,并在不断发展,这为潍坊传统民俗工艺提供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如今,山东仅剩了4家工艺美术研究所。

    丁传信将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归结为三个原因:潍坊文化底蕴丰厚,全体人员的艰苦奋斗和走出去办展览的战略。现在研究所为潍坊许多工艺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意支持。2009年,潍坊有400多家企业从事风筝生产,产值达到26亿,其中30%的风筝用的是研究所提供的设计样品。

    丁传信说,资金紧张和传统工艺传承困难,是研究所目前面临的两个难点。花丝首饰、铜字铜印是目前急需保护的工艺,特别是花丝首饰,目前潍坊只有一位老艺人还掌握着这种工艺。丁传信打算明年再新建几个大师工作室,请老艺人来传授这些珍贵工艺。

    如今研究所里已经有了4个初具规模的展览馆和从事麻布绒绣、核雕、风筝的三个大师工作室。麻布绒绣、核雕、仿古青铜器生产这些曾经濒临失传的工艺,都已经找到了传承人。

    丁传信下一步的打算,是扩大麻布绒绣、铜字铜印、烙画等工艺品的生产规模,为此他不断在寻找适合的加工企业和厂房。他说,用赚来的钱提高工艺美术大师的待遇,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掌握传统民俗工艺的大师加入研究所,从而培养更多掌握这些工艺的传承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摇篮”之五十载沉浮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