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写手,草根 也要有文化
  • 2010年11月24日 作者:
  • 【PDF版】

    圈人圈语

    网络世界里有一类“网虫”,他们很少打游戏或者聊天,而是终日专注于在各大网络论坛发表文学创作或者评论意见。这类行为完全源于草根,且极具自发性,处处彰显青年社群的集结精神。得益于此,许多新生代作家开始以网络写手的方式迅速崛起。

    本期策划董钊

    七八年前甚至更久一些,他们中有人正在济南的高校读书,才刚刚学会敲打键盘,看到别人“灌水”的文字还津津乐道。现在,他们从网络文学里尝到了甜头———在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后,在网络上有成千上万的粉丝络绎不绝地尾随而来。

    □本报记者董钊

    网上调研完成创作开创网络文学频道 

    杨勇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市,他的第一次网络写作是在文学网站“榕树下”。从开始写诗歌、后来写散文,到现在为止,他还陆续在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各个领域开花结果。

    “文学是朋友,文字有力量,只写最有用的东西。”他的文学观体现在《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往城里去》、《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三本书里。

    杨勇与网络发生“亲密接触”的直接见证,就是他完成于大学期间的作品《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这本书最初起源于他的一篇论文,他不愿意耗费精力写一些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东西敷衍了事,而是在网上的各大文学论坛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开始了一项之前从来没有人涉足的领域:校园文学研究。

    “一个青年学生写了一本文学史”,这在网络上以及学术界引发了热烈讨论,他被一家杂志社称为“年轻的杨教授”,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的肯定和支持。2010年,这本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第二版《出名要趁早》。

    2005年杨勇应聘入职某大型网络公司,从管理文学艺术论坛到创建原创文学频道。在他看来,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在活跃的背后,他也体会到了网络新媒体工作的快乐,他渐渐地把工作变成了一份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平时,杨勇喜欢以“文学小青年”自称,在他的理解中,“文学青年”不是与“落魄”、“酸腐”画等号的贬义词。“真正的文学青年,应该是上进、阳光、努力的新青年。”他的成长受益于文学,所以他以此为荣,同时,他也成为这个新名词最好的实践者。

    曾骑自行车去网吧发表文章如今和朋友一起打造文学网

    生于1981年的刘一寒,是山东梁山人。在北京工作的他,每每说起家乡,总是骄傲地说孔子老家是曲阜,“我们老家那里有文化。”

    高一的时候,由于刘一寒酷爱文学,对其他功课没有了兴趣,他的成绩由进入高中时的班级前几名一落千丈。最后刘一寒的高考成绩也不理想,于是他干脆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刘一寒说,那个时候他家里还买不起电脑,由于老家在郊区,每天要骑着一辆很破的自行车去县城上网,没事就在网吧里写东西并发布在网上。刘一寒刚开始上网的时候,“榕树下”还很火,他写完就发布在上面,逐渐赢得了大量的“粉丝”。

    刘一寒认为,80后一代的发展完全得益于网络,因为网络能够让所有人平等。在现实里,你可能因为年龄小、资历低而无法说服别人,但是在网络上,只要你思路对了,什么都好说。

    由于刘一寒擅长组织和营销,他在2003年笼络了近百名80后知名作家,成立了苹果树文学网。

    2004年夏天,刘一寒和何睿联合策划了《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更是将80后文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2006年,刘一寒又转战上海,参与营销了一系列超级畅销书。

    虽然之前刘一寒有大量的短篇小说发表,但是总的来说一直比较“低调”。在2010年的时候刘一寒推出新作《一人之夏》。小说在还未出版就受到了80多家媒体与100多位80后作家的集体推荐。消息一传出,他的作品也随即在几天内成为搜索网站的热词。

    最近,刘一寒提出的《气场》选题,由他的好友、也是知名策划人的韦一包装出版,一举进入了网站畅销榜的前10名。而他宣传营销的《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也成为畅销书。目前刘一寒和他的一帮朋友开始重新打造苹果树文学网,计划让苹果树文学网重现当年的辉煌。

    创作灵感来自网络五年连出五部小说

    和五年前初出大学校门相比,25岁的徐鹏已经成熟了许多。这个文笔扎实的孩子,如今已少了些许轻狂。徐鹏,山东高唐人,毕业于山东政法学院,尽管当年多门功课亮起红灯,但他还是凭借出众的文采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最早接触网络写作的时候,徐鹏正读大学,他为自己起了一个诗意十足的笔名“易水寒”,并沿用至今。在山东政法学院读书时,他那部描述自己高三生活的长篇连载在网上获得四百余万点击量,同时也获得了出版商的青睐。2005年,还在读书的徐鹏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少年耶,安啦》,并获得了2005年度新锐十大80后作家的称号。徐鹏承认,“没有网络,便没有今天的自己。”

    因为拥有自己的长篇作品和出众的写作水平,大学毕业之后的徐鹏顺利在济南的一本文学杂志做了总策划。这也使他体会到真正做杂志和写文字的不同。在杂志社呆了三个月后,徐鹏收到了重庆某杂志社的聘书。相对于外面的社会,徐鹏渴望的同时也充满了担心。“离家千里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挑战。”

    从杂志社一名普通编辑开始做起,4年时间里,他从助理编辑到资深编辑,从记者到首席记者,在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陆续出版了《当兄弟已成往事》、《早过忘川》等长篇小说。徐鹏说网络对自己的影响是巨大的,写每本小说时,他都会在网上搜集网友的一些想法,看看大家喜欢看哪种类型和风格的作品。“这是我了解图书市场最好的窗口。”

    徐鹏说,2008年对自己来说是改变最大的一年。作为汶川大地震第一批进入震中采访的年轻人,徐鹏理解了很多在工作中永远也无法明白的道理。回来之后,徐鹏作品中少了些许浮躁,更多是人性的思考和人文关怀,他把这些作品陆续发表在网上。“之所以把作品放在网上,因为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在这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作为作者,我也可以看到很多建议或者想法,对自己的写作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一大批拥有同样爱好的朋友。”

    除了作家和记者,徐鹏另一个身份是励志讲师,汶川采访归来后,徐鹏先后在全国各地一百多所大中学校举办了关于梦想、写作、励志的演讲,直接听众超过了十余万,而在网上被疯狂转载的徐鹏演讲励志语录也令很多同龄人赞叹不已。

    如今,徐鹏已是重庆市青年作家协会主席,他又出版了自己第五部长篇作品《国学101°》。现在,他供职于某网站担任频道主编。至此,徐鹏完成了从纸媒到网络的职业角色转换。徐鹏说:“网络作为媒体的新兴力量,年轻人就应该尝试不同类型的挑战。对我而言,每次选择都是机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写手,草根 也要有文化
网络流传的徐鹏励志语录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