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李娜
近期,烟台市农业局联合本报启动了苹果广告语及包装盒(箱)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引起了人们对烟台苹果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市场竞争”、“品牌发展”、“文化注入”,这些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
19日,烟台市农业局局长梁传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烟台苹果品牌建设之路。
关键词一:广告语征集
6万余条广告语凸显山东情谊
“一个小小的广告语征集引起这么多热心人的关注,看得出大家对烟台苹果的关注和喜爱,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烟台苹果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一直怀有一种感恩的情怀,感谢各地人民的支持。”梁传松说。
记者了解到,自从11月5日烟台市农业局联合本报启动苹果广告语及包装盒(箱)征集活动以来,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邮件纷至沓来,除西部几个省份外,几乎全国所有地方都有参与。截至18日,累计收到广告语6万余条。
“毋庸置疑,烟台苹果是块金字招牌,我们却没有一个响亮的口号,这是一种缺憾。”梁传松说,面向社会征集苹果广告语,就是想集思广益,从收到的数万条广告语来看,征集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浓浓的山东情谊。
关键词二:市场竞争
专程赴陕西考察“对手”发展
记者了解到,就在本次征集活动期间,梁传松还赴苹果大省陕西,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对比“对手”的发展,他对烟台苹果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见解。“我们没有必要在量上较真,品质才是发展的王道。”梁传松说。
“苹果论个卖,有没有可能?完全可以。”梁传松很有信心地对记者说,牟平的富硒苹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今年烟台第十一届果蔬食品博览会上,牟平富硒苹果凭借独特的口感和高营养价值赢得了深圳、上海多家高端超市的青睐,接到大批订单,在那些超市,富硒苹果一个可以卖到10元。再比如,栖霞的创意苹果,每个可以卖到2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烟台全市60%苹果园的果树树龄在25年左右,老化现象较为严重,树体结果能力下降,5年后烟台地区苹果园将面临大面积重建。
“老果园重茬问题,已成为制约烟台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梁传松介绍,抓住这个时机,烟台市农科院正在筛选苹果抗重茬砧木,同时完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加快标准园的推广建设,未来5年,烟台将每年建立30个苹果精品示范园。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后,烟台苹果的优质果率将提高到85%以上。
同时,烟台正在探索发展绿色有机苹果,指导果农依托已建成的沼气村和沼气工程,走“畜-沼-果”生态农业循环发展道路。利用沼渣、沼液有机肥料不断改良土壤,加上对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打造绿色有机苹果产业。“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延伸出来的将是一条生态观光农业的产业化链条。”梁传松介绍,到那时,果农可以真实体会到现代生态农业带来的实惠。
据烟台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确定了5个苹果产业提升工程项目县(市),其中烟台招远市、栖霞市、莱州市共获得2300万元发展资金。“十一五”期间,烟台市政府每年都拿出1000万发展苹果产业,“十二五”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为振兴烟台苹果产业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三:苹果文化
品牌之力,足以撼山。几乎在每一个伟大品牌的身上,都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对于“烟台苹果”这一品牌的文化打造,梁传松也有着自己的思路。
“我有一个梦想,在烟台建立一座苹果博物馆。”梁传松说,1871年,西洋苹果被引入中国,根扎在了烟台,可以说烟台苹果是中国苹果的鼻祖,烟台拥有浓厚的苹果文化底蕴。130多年过去了,烟台苹果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动了中国苹果产业不断壮大。烟台苹果的发展之路是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历史变迁的一种见证。
另外,烟台有专门从事苹果研究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专家,市农科院建有苹果资源圃,种植了128个苹果品种,在这里可以有效了解苹果的栽培历史。
“更重要的是,烟台苹果栽培、管理、销售已经形成了一种苹果文化。人们对烟台苹果留下的印象,糅合了山东的风俗民情,包含了山东人的勤劳、朴素、实实在在。烟台苹果不仅是烟台的,它也是山东的,是中国的,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