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风民俗系列之六六百年河灯带着愿望和祈求顺水漂流
大汶河里繁星点点送祝福
  • 2010年12月01日 作者:
  • 【PDF版】

    农历七月十五,很多村民都聚集在明石桥边放河灯、看河灯。(资料片)

    明石桥是村民放河灯的地点。

    大汶口镇山西街村村民张文泉正在装扮河灯。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夜幕降临时,在岱岳区大汶口镇的大汶河中,总会漂起点点灯光。忽明忽灭的灯火似点点繁星,在河水中跳跃、漂移。这就是大汶口镇自发传承了600多年的“放河灯”民俗。

    30日,记者来到岱岳区大汶口镇,探访该镇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故事。

    起源:拜河神祭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在去年已经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30日上午,岱岳区大汶口镇原文化站站长韩树仑说,现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大汶河周边的村民都会聚集在河边,放置自制的各式河灯,让这些河灯带着自己的愿望和祈求顺河水漂流。

    韩树仑介绍,大汶口镇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据传始于元朝末期,是村民的自发行为,经明清两代渐成规模,现在已经成为每年的必过节日。“最初人们是崇拜河神,祈求河神能带来更多的食物,而且也通过放河灯祭奠河中的冤魂,希望这些冤魂能够安宁。”韩树仑说。

    记者顺着山西街村的村道寻去,穿过防洪闸,波涛滚滚的大汶河展现在记者眼前,一座石桥横跨在河上。韩树仑告诉记者,这座石桥叫明石桥,村民通常在这座桥上放河灯。在明石桥上的一个拐弯处,当水漫过桥梁的时候,由于看不清脚下的情况,一些不熟悉桥梁结构而又想当然地过桥的人,就会在这个拐弯段跌落桥下、葬身河里,所以在这个桥段被淹死的人很多。“为了祭奠这些河水中的亡灵,最初在河边居住的人们就在七月十五那天放个河灯,希望这些亡灵能安宁。”大汶口镇山西街村的一位村民说。

    演变:

    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大汶口镇宣传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农历七月十五当天的傍晚,放河灯的、看热闹的人都早早地吃完晚饭,一齐涌向大汶口西南门外的明石桥桥头准备放河灯。

    待天暗下来后,村民们纷纷点亮河灯,选择一处水流平缓的岸边,将河灯放到水面上,静静地伫立岸边目送河灯随波逐流。

    在山西街村头晒太阳的村民刘大爷回忆,他小时候,在七月十五这天,大人们会给他们几个铜板。他们就跑到大汶河岸边去买冰糖葫芦,因为来看河灯的人很多,有时都能把在岸边的孩子“扑通扑通”地挤到河里去。“我们就从河里‘哧溜溜’地爬出来,又扎到人群里买吃的去了。”刘大爷回忆道。

    “以前村民放河灯主要是为了祭奠亡灵,其次是祈求风调雨顺,保佑村民平安。而放灯的时间主要是在晚上,村民通常在晚上才出来活动,一直到凌晨结束。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放河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更加突出游玩娱乐,不再以祭奠为主。”大汶口镇文化站站长程勇说,在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里,镇政府都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举行“放河灯”大型活动,更是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主要以年轻人为主。

    工艺:

    随性而做,西瓜皮可当底

    谈起河灯的制作工艺,韩树仑带着记者沿山西街村的潘家胡同走到尽头,找到了村民张文泉家。听说记者对河灯感兴趣,张文泉迫不及待地当场给记者演示起来。

    张文泉拿出一个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泡沫箱盖子,简单比划了一下,用刀子切掉四个角使之变成菱形。张文泉说,河灯的制作材料没有特别之处,关键一点是河灯必须适合在河水中流放,保证河灯在水流中平稳漂流。

    “最初人们用西瓜皮作底,棉花作芯,蘸上菜油,点亮后放入河中。精细一点的用轻质木料刻成船形,中间点上蜡烛放入水中漂浮而去,而现在多采用质地轻盈的泡沫塑料板制作。”张文泉介绍,河灯工艺有高低之分,有些大户制作的比较精美的船形河灯上亭台楼阁俱全,写着店铺名号或喜庆词语,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汶水流长”等字样。

    说着,张文泉在泡沫板上插上两根小棍,用两根红绳把小棍和泡沫板相连,再裁些三角形的红纸当作小旗粘在红绳上,插上两朵塑料花。在泡沫板的四个角上各放一根蜡烛,在泡沫板上写上“平平安安”四个字,一个简单的河灯就完成了。张文泉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一大早,他就开始扎河灯,一扎就扎一天,到了晚上就去河边放灯。“我很喜欢下河捕鱼,对河神十分信仰,所以就扎得比较精细,祈求河神能让汶河两岸的来往行人都平平安安地通过。”张文泉说。

    接着,张文泉来到距他家不足200米的大汶河边,沿着明石桥走到一处水流较平缓的岸边,双手托着河灯虔诚地放在河里,嘴里喃喃念道:“福禄寿喜,过路平安!”

    传承:

    群众自发,生命力相当强

    谈起扎河灯的传承问题,张文泉乐呵呵地说:“从农历七月十五那天早晨开始,就有小孩拿着各种材料跑到我家来,让我给他们扎河灯,有排队等不及的孩子就坐在地上自己扎,捣鼓捣鼓着就自己扎好了,有的还扎得挺像样。”

    韩树仑告诉记者,放河灯习俗从元朝末年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它是个群众自发性的民俗活动,而且费用低、不占用时间和空间、人员也比较自由,所以传承不成问题。“扎河灯没有什么绝对的路子和技巧,只要能在河里平稳漂流就行,所以现在很多孩子在放河灯当天都会自己扎河灯,基本不用担心扎河灯手艺会失传。”张文泉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汶河里繁星点点送祝福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