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许纪霖:
改革要大胆实验谨慎推广
  • 2010年12月03日 作者:
  • 【PDF版】

    许纪霖

    195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

    本报记者郭静

    用激情和理性来形容许纪霖恰如其分,在这位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身上,充溢着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勇气。

    但他却绝不是冒进主义者。在他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不公大声疾呼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以天下为己任”中“天下”之复杂。因此,他提出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从改变周围的人做起。他说,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政府和社会。

    在许纪霖即将登上齐鲁大讲坛之际,12月2日,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他眼里的中国社会现实和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道德教育要提供实践空间

    齐鲁晚报:有人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人精神上产生了浮躁,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许纪霖:我们曾做过一个全国抽样调查,大概2006年,当时有一个问题是:您是否经常认为有些事情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结果让我非常诧异。居然有近70%的被调查人回答“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道德的秩序,完全遵循实用主义原则,那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当然,有人会说现在还在打假,还在反腐败,说明还有良知和是非。但是现在造假的现象还是经常出现。

    齐鲁晚报:您认为改善这种不良风气,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许纪霖: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实践。而后者相对来说,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现在从小学到大学,很多学校都开了公民道德的理论课程,但是仅限于理论灌输,缺乏道德的实践。

    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要搞成知识灌输的教育,而是要提供道德实践的空间和机会。比如说上海大火,10万多群众自发去献花,这本身就是道德实践。如果没有实践,只有知识的教育,那很容易流于虚伪,说一套,做一套,更可怕。

    社会分配不合理必须改变

    齐鲁晚报:现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社会的上层和底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您曾说过这不仅是收入分配的差距,那么这种差距意味着什么?

    许纪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产生了两个最大的问题,一个是腐败,一个是严重的分配不合理。尤其是后者,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比如说福利制度,中国的这项制度很奇怪,跟西方的有很大不同。我们的福利制度是越向上越好,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等等,底层百姓享受的是很基本的,有的甚至还没有,但上层社会享有的就很高了。这是很奇怪的,本身就是加剧不平等的一个因素。

    改善不平等还要靠教育

    齐鲁晚报:福利应该也是收入分配中的一部分,除了这个不平等外,还会带来什么?

    许纪霖: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有钱,还要有身份和尊严。而除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文化上、身份上的不平等同样不可忽视。这种不平等的改善还得靠教育。

    中国的教育在理论上是平等的,它实行高考制度,我曾经说过,高考是“迫不得已的荒谬之举”。高考给所有参加考试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同的平台,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管父母是谁,都有这个权利参与,相对来说是平等的,因此它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

    但其实教育的过程是不平等的,因为身份、背景的不同,孩子从一出生就面临着不平等的竞争。一种好的教育制度,是人尽其才,各有发展。因为人的资质和天分是不同的,有的人善于读书,有的人手巧,不能用同一个教育模式。

    现在看一个孩子优秀不优秀,往往用是否上了名牌大学来衡量,其实这个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未必上大学,他们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得到社会的尊重。

    根据地区差异进行改革试点

    齐鲁晚报:那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何避免或者改善这种社会不平等的现状?

    许纪霖:那需要两条腿走路,首先是进行改革,改变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并且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另外要改善外在的大环境,从文化方面和社会价值观方面改变,比如一个蓝领的收入和受尊重程度跟白领差不多,那人才和收入的分流就会正常化。

    齐鲁晚报:近年来,政府也注意到了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也正陆续出台一些措施进行改革。您认为成效如何?

    许纪霖:从目前来看,没有一个改革的方案是通用于全国的,因此我认为,可以容许一个地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因地制宜,而不是搞一刀切。现在中国需要的就是大胆实验、谨慎推广,中国现在需要多元化,各种各样的模式同时进行试点,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差异进行试点。尽管改革难免会带来震荡,但这不会形成大的动荡,因为大的框架不会变,中国发展的大方向也不会变。对于这个,国家政府的控制力还是足够的。

    心怀敬畏才不会突破底线

    齐鲁晚报: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否可资借鉴?

    许纪霖: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在各大文明和思想中是相通的。中国传统中的很多思想都是可以拿来用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等。这些价值观已经存在,不用重新创造新的文明。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心怀敬畏,敬畏这些价值观。

    齐鲁晚报:“敬畏”这个词儿,在谈及传统文化和价值时,被不少专家引用,您认为这是否成了一种共识?

    许纪霖:这并非共识,而是常识。对于传统文明,对于老祖宗的东西,我们当代人当然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只有敬畏,才会知道善恶是非,才不会忘本,才不会突破道德的底线。

    齐鲁晚报:对于每一个民众个体来说,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下,如何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对您自己来讲,又为此付出了什么努力?

    许纪霖:每一个制度的背后承载的都是一种文化,我们目前需要的既有制度的继续完善,更有文化的慢慢渗透。如果一种文化能深入到人性,那么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风气。这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熏陶,因此我说做中国人要有耐心,不要抱怨,要从内心改变。

    当然不是让大家去忍耐,而是从自身做起,从改变周围的世界做起。我呼吁教育改革十年了,但是现在看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改变这个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并非一己之力能成。因此,我说要改变我的课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影响的圈子,我从课堂开始,从我的学生开始,这也是一种改变。

    齐鲁晚报:您能用一句话概述一下您坚持不懈的动力所在吗?

    许纪霖:知其不可而为之,我骨子里是很有儒家精神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要大胆实验谨慎推广
许纪霖本周六做客齐鲁大讲坛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