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韩杰杰片/本报记者孙国祥
大窑因烧陶得名。明代以来,大窑人因土陶而生,因陶窑而富,随着土陶的没落,大窑迅速衰败。陶窑荒废,然而机敏的大窑人很快从全国各地复古建筑的风潮中嗅到了商机,将目光转向了仿古砖瓦,昔日窑村,得以复活。
世代相传的烧陶手艺
大窑隶属昌邑市卜庄镇,坐落在潍河下游。村里屋顶上,黑色的土陶烟囱仍然随处可见,这是村里人自己的手艺,他们制作的烟囱,耐用,通气。史料记载,大窑村明代就开始烧制土陶,原叫姚家卧铺,后村民多以烧窑为业,遂改称大窑。
制陶老匠人尹显德今年60岁,跟窑炉打了30多年的交道。自从有记忆,他就被泥巴包围着。在制坯房里,父亲踩着轮盘,用灵巧的手掬起一捧泥巴,不一会儿,软绵绵的泥巴像有了骨头,站立了起来,变成了精美的花盆、实用的大盆。尹显德童年时期,正好是该村土陶业最繁盛的时候,窑炉是各家各户最常见的装备,整个昌邑独此一村生产土陶日用品。他们的产品销往潍坊各地,并覆盖周边胶州等地。
渐渐地,他学会了备土、踩泥、做陶、晾晒、装窑和烧制,成了尹家制陶的第七代传人。
张亦宗是村里目前少有的还在
坚持制陶的匠人。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制陶业最繁荣的时候,他们村也是昌邑有名的富裕村。那时,村里成立了生产队,四五十户家庭都在制陶,窑炉非常普遍。“制陶所赚的工分比下地干活多出近一倍。但是制陶是个技术活儿,不是谁都能干,也不一定有师傅愿意教你。”
陶窑衰落
1991年,48岁的张亦宗成了制陶匠人,他主要制作花盆。“刚开始干的时候,花盆销路非常好,其他地方都是来成车的拉。但没过几年,一种成本低廉的黑塑料皮花盆兴盛起来,将我们村的花盆产业击垮了。”张亦宗说,虽说泥土基本不花钱,但是要用煤烧窑,一个花盆卖5毛钱才够本,黑塑料皮花盆一个才8分钱,根本没法比。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蜂拥而至,村里生产的泥质大缸大瓮完全没有了市场,就连烟囱,也随着楼房的崛起,需求量急剧下降。“现在村里就有2家还在制陶,还有2家时干时不干的。”张亦宗的老伴朱素云说,想以前效益好的时候,闺女、儿子家都有窑,现在早就不干了,出去打工一天能赚八九十块钱,“比在家耍泥巴强多了”。
与张亦宗一样,甚至在更早之前,尹显德也一度感觉到了土陶的发展瓶颈:家庭作坊生产的土陶日用品,市场越来越小。土陶制品比较低端,与新兴材料相比,泥巴不具优势,但是价格却很难降下来。因为制作土陶是门细致活,费时费力,一块土陶的出炉,要经过非常多的步骤。首先要备土,粉土之前要先用水泡,泡好之后再掺粘土,然后和土、踩泥,之后才能制陶,制好了再晒,晒一至三天不等,然后装窑,烧制。如果是大窑的话,需要四五个人通力将土陶制品放进三米多高的窑里,这就需要花费半天的时间,此外还要算上5%的破损率。
仿古砖瓦救活“窑村”
就在土陶业停滞不前的时候,一个订单砸到了大窑村的头上。潍坊市烈士陵园要建一个古代的亭子,寻找能制作仿古砖瓦的匠人。
尹显德硬着头皮把这个活儿应承了下来。然而,对于仿古砖瓦的生产,他是个门外汉,也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只能摸索。照着古代砖瓦,制作模具,然后出陶。步骤看着简单,但是为了一个模具,他有时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试验好多次。最终,用家里的小窑,尹显德将这批仿古材料制作了出来。
1985年,蓬莱阁要修缮,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对方找到了尹显德。尹显德的作坊开始加班加点,制作出了一批精良的筒瓦,赢得了对方的信赖。
事后,他觉得仿古材料或许是个商机,是个继承、发扬祖辈手艺的机会。他将精力放在了仿古材料的研发上。土陶制品与仿古砖瓦的前期生产过程差不多,后期多了一个水印的步骤,就是从窑顶慢慢往窑内渗水,这样青色、灰色的瓦色才能出来,达到仿古的效果。不过,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厂里所有的仿古砖瓦模具都是他摸索着制作出来的,现在已经有350种之多。有时外出,看见好的古代砖瓦,他就拍下来,回来琢磨制成模具。1995年,他承包了镇上的一家企业,开始工厂化制作仿古建材。
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烧窑时,窑内温度要达到1000℃,烧一天一宿,有时候火候掌握不好,烧出的产品就会破裂。“烧的好的话,一窑4000块砖瓦,能破个二三百块。有一次,不知道是火候还是什么原因,三分之一的砖块都破损了。这些废砖没啥用途,只能扔掉。”
就这样,一步步,产自大窑的砖瓦,发往了韩国,前年又开拓了美国的市场。而在山东省的博物馆、风景区,大窑村的仿古砖瓦也铺天盖地,几乎处处都有大窑土陶的印迹。
传承的希望
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修缮使得仿古砖瓦的市场越来越大,甚至有些现代建筑也刮起中国风,采用古色古香的材料来修饰。面对这个市场,以土陶著称的大窑村又多了两家仿古砖瓦生产厂家,一些老匠人也蠢蠢欲动。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很多古代建筑进入了维修期,这给仿古材料带来了商机,现在工厂的买卖越来越好。”尹显德说,目前工厂一年烧100多个窑,一个窑出四五千件产品,生产能力还不是很大。前一阵,有个地方要建仿古建筑,但是订单太大,没敢去竞标,“四个我这样的厂子也生产不出来啊。”
仿古砖瓦半机械半手工的生产模式也制约了它的规模。尹显德说,装窑得半天,烧窑一天一宿,水印一宿半天,出窑还得大半天。受天气限制,制陶和晾晒不能在零度以下进行,一年仅能干八九个月的时间。
不过,令尹显德高兴的是,土陶技艺有望成为潍坊的文化遗产,“这项技术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咱这一代不能断了,要是能评上文化遗产,就能更好地去保护它,发扬它”。